返回

第十三章 结人脉打入金融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十三章 结人脉打入金融界 (第3/3页)

话都记在他的脑子里,无论杜公馆要谁的电话,他都能随口说出。一个个电话打出去,烟赌档上一个个脑满肠肥的阔佬纷至沓来。

    “明朝银行开门以前,各位可以凑齐多少现款?”杜月笙对着满大厅的朋友直接问。

    片刻后,大家纷纷报数,万墨林一旁汇总起来。

    “两百万。”

    “好!”杜月笙高声说,“请各位明朝早晨8点半集中起来,9点准时送到上海商业银行。”

    烟赌两档的朋友离去后,杜月笙又交代万墨林给自己的国民银行打电话,敲定明天一早搬出一百万银元,送到商业银行。

    如此一番安排,杜月笙还是担心镇不住提款的人,又让万墨林电话通知所有工商界的朋友,明天早上8点到杜公馆开会。

    第二天早晨8点,与杜月笙素有来往的工商界人士纷纷赶到,杜月笙从楼上下来的时候,大厅里已经坐满了人。一见杜月笙下楼,大厅了顿时鸦鹊无声。

    “各位都晓得做生意的路数,上海商业银行只不过打翻了一船盐,大家算算一船盐值多少洋钿,有一票做几千万盐生意的吗?”杜月笙仗义执言。

    杜月笙如此一说,大厅里顿时议论纷纷。

    “对呀,是这个道理!”

    “是啊,不合逻辑嘛!”

    “是的,这个谣言传得毫不根据。”杜月笙提高嗓门说,“请各位帮帮忙,从现在起,凡是上海商业银行的存户,不要再提现,最好再多存点铜钿进去。没有上海商业银行户头的,就请去开个户头,把所有的现款全部存入。”

    这日上午9点以前,上海商业银行门口照旧排成一字长蛇阵,等候提款的人心急如焚,生怕晚一步提不出他们的老本。正在存户们人心惶惶的时候,三辆黑牌骄车首尾相接缓缓驶到,在这支队伍前边停下。人们首先看到了杜月笙的车牌:七七七七。

    “是杜先生!”队伍中有人大叫。

    “杜先生来了!不是来提款的吧?”

    在人们的纷纷议论中,杜月笙从第一辆豪华轿车上走下来。一袭绸衫,衣袂飘飘,快步向前走去。从三辆轿车里下来10多人,多一半手里拎着沉甸甸的麻袋和手提箱,紧随杜月笙向前走去。

    银行大铁门随即打开。

    “杜先生来存铜钿了!”排在队伍前边的人惊喜地大喊。

    “杜先生来存铜钿了!”队伍中人们首尾相传,一个个兴奋起来。

    这时候,又有一长串黑牌轿车缓缓驶来,烟赌两档老板们的专差携带200万大洋赶到。这一帮十几人下得车来,呼啦啦一大片,一个个提着麻袋或手提箱,昂首挺胸地走进银行大铁门。

    紧接着,工商界的老板派出的存款专差也接二连三地赶到。提款队伍中有工商老板派出的专差,也都闻讯离开。

    其他提款人一看,5天来上海商业银行只出不进,今日忽然来了多笔巨额存款,而且存户都是财力雄厚的烟赌帮。上海人都晓得杜月笙有号召力,如今杜月笙带头存款,商业银行怎么会倒闭呢?不一会儿,提款的人便渐渐散去了。

    上海商业银行面临倒闭的危机,就此安然渡过。当天不再有人挤兑,翌日,提光了存款的客户又纷纷返回,重新存入,银行存款很快恢复原状态。陈光甫对杜月笙感激不尽,此后凡杜月笙有用得着的地方,只消言语一句,必定全力奥援。

    四、出手保全唐寿民

    杜月笙与交通银行总经理唐寿民的接近与往来,也是源于唐寿民的国华银行陷入危机之中,杜月笙出手救援,从此引为知己。

    唐寿民在任交通银行总经理之间,私人斥资创办了一家国华银行,1932年“一二八”抗战时,上海及全国民众为支援十九路军抗战,纷纷为十九路军捐款。但后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议”,十九路军被迫转移,临行前将剩余捐款存入了国华银行。

    岂料,1933年11月,被蒋介石调到福建的十九路军,公开与蒋介石决裂,成立“人民革命政府”,表示愿意与红军合作,共同抗日反蒋。蒋介石闻讯暴跳如雷,一方面调兵遣将前去镇压,一方面在上海等地组织“民众集会”,声讨十九路军的倒戈。

    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而唐寿民是宋子文系统的人,有人对他依靠宋子文的势力大肆搜刮渔利而不满,便以国华银行有十九路军存款为借口,准备在“民众集会”上提出“没收国华银行股份,勒令该行停业”的议案。

    唐寿民闻讯后,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赶紧去找兼任交通银行常务董事的钱新之。钱新之是老资格的金融家,当时除官、商都有任职外,还担任着交通银行的常务董事。

    钱新之晓得杜月笙跟蒋介石跟得最紧,黄浦滩头此类“民众集会”一准少不得杜月笙,即使杜月笙不亲自参加,幕后情况也会晓得一些。

    “眼面前只有一个人能够帮你,旁的人怕是兜不转的。”

    “谁?”

    “杜月笙。”

    “我和他素不相识啊!”唐寿民为难地说。

    “我代你托托他看。”钱新之慨然允诺。

    钱新之赶到华格臬路杜公馆的时候,杜月笙正和杨管北聊着这次民众集会的事。见钱新之进来,杜月笙笑了。

    “钱先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哦?你晓得我为何而来?”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一准是国华那桩事体。”

    “杜先生果然消息灵通。”钱新之说,“这桩事体已经十万火急,你想想办法给压下来。”

    “国华今朝让人家抓了把柄,想压下来不那么容易。”杜月笙说着指指杨管北,“我和小开正在谈论这桩事体。”

    “我不信还有你杜先生办不到的事。”

    “你别抬举我,你老兄让办的事体,无论办得到办不到都要办。”

    杜月笙这话不假,钱新之是宋子文手下的干将,又是金融界大亨,与杜月笙又素有交情,所以钱新之委托的事体他一定会尽全力办的。

    当下,杜月笙喊过万墨林,吩咐他拨几个电话,然后对钱新之说:

    “钱先生稍候,我喊来几个弟兄来摸摸情况。”

    杜月笙和说完,和杨管北去了会客室,把钱新之一个人留在了古董间。

    不一会儿,上海市社会局局长吴醒亚、《新闻报》编辑唐世昌和陆京士三人先后赶到。

    吴醒亚是新任的上海市社会局长,跟杜月笙私交甚笃,合作无间;唐世昌和陆京士都是杜月笙的门生。

    三人到后,杜月笙将请他们来的来意说明,就是商量怎样把国华那桩事体压下。

    “来不及了!”杜月笙话音刚落,吴醒亚一拍大腿说,“那个民众集会已经开始了,就在西门公共体育场!”

    由于这个“民众集会”是由社会局操纵组织的,最了解情况的自然就是社会局长吴醒亚。

    “这……也许那十条议案还没有通过,”杨管北怂恿说,“不如打个电话问问。”

    “试试看吧。”

    吴醒亚打电话到公共体育场,找到参与组织的社会局官员。问过之后,吴醒亚放下电话,无可奈何地摇着头。

    “十大议案刚刚全部通过,其中就包括没收国华银行股本、勒令国华银行停业的一条。”

    在座的人都面面相觑,一时哑口无言。

    “没有别的办法了吗?”杨管北焦急地问。

    “几万人在大会上通过的议案,你说还有什么办法改变?”吴醒亚无可奈何。

    “有一个办法。”杨管北说,“请唐寿民他们直接向中央呈情,对社会说明,请求查明实际情形,暂缓采取行动。”

    “这不现实!”陆京士当即表示反对,“中央对十九路军反叛正在气头上,无论怎样,国华与十九路军有牵连,唐寿民一去等于火上浇油。”

    局面一时僵住,谁都想不出办法了。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杜月笙忽然开口问:

    “醒亚兄,我只消问你一句话。”

    “你问。”

    “你从心里愿意帮助国华吗?”杜月笙一板一眼地问。

    “只要我有能力办到,一准帮。”

    “好,有你这句话就行!”杜月笙振振有词地说,“群众的愤怒是因为十九路军的反叛,把他们存在国华的洋钿充公才是正道,借机把国华整掉这不公平!”

    “可是事到如今,我们还能有什么办法呢?”除开杜月笙、杨管北外,众口一词地说。

    “有办法!”杜月笙语惊四座。

    “什么办法?”

    “十大议案,为什么不能变成九条?既然醒亚兄愿意帮这个忙,”杜月笙先封住吴醒亚的口,然后盯着唐世昌说,“明天上海各报,以及今晚各通讯社发出去的电报,全部统一口径,一致说群众大会通过了九大议案,把制裁国华银行的那一条撤掉。明朝报纸一公布,就成了不可变更的铁案!”

    此话一出,除吴醒亚外,其他一致热烈响应。唐世昌是杜月笙控制舆论的一颗棋子,多年来凡新闻稿件的撤换全部通过他的手运作,当然这其中少不得杜月笙在新闻界的其他徒众的配合。

    为难的是吴醒亚,杜月笙非要这么做,他只好顶住另一方的压力,去说服那些想要借机制裁国华银行的人。那些人本来就不敢公开与以宋子文为后台的唐寿民作对,只得同意按杜月笙的办法行事。

    国华银行面临的巨大风暴,就此飘然而去,销声匿迹。唐、钱两系的银行巨子,对杜月笙感激不尽。

    凭着费尽心机的结交、拉拢,出手救援,杜月笙渐渐在金融界打出一片天下。尽管他自家经营的银行谈不上怎么景气,但他本人却有了和金融巨子相提并论的资本。

    1934年,杜月笙斥资156万,在当时最热闹的爱多亚路143号建起一幢银行大楼,命名为中汇大楼,9月,国民银行正式更名为中汇银行,迁往中汇大楼,经营商业银行的一切业务,兼办储蓄信托。资本额提高到200万元,收足100万元,隆重开张。

    中汇银行开幕那天,盛况空前,比1929年国民银行开张热闹10倍。各界前来祝贺的人士熙熙攘攘。同业间送来“堆花”的存款,不但数额比往常大,而且期限也自动的延长。普通“堆花”一般三日后收回。但中汇银行开张,所有“堆花”普遍延长存期。上海商业银行老板陈光甫竟一次存入白银50万两,时间由三天延长到整整一年,且不收分文利息。

    中汇银行新址落成不久,杜月笙被推为上海银行公会理事。到抗战前夕,请杜月笙出任董事、监事的银行、钱庄、信托公司多达20余家,杜月笙从此成为上海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更将银行公理会这一举足轻重的金融团体操纵裕如。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