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唐宋八大家-韩愈6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唐宋八大家-韩愈6 (第2/3页)

济。

    这是个非常大胆的建议,为什么呢?你说得容易,你夜袭人家,你要是夜袭不成那就叫有去无回,是不是?

    夜袭成功了那就是擒贼擒王。裴度很有眼光,李愬很有胆量,他们就批准了这个计划。

    在唐玄宗元和十二年十月十五日的晚上,李愬率领了九千精兵,冒着暴风雪,一夜急行军一百三十里,到达蔡州城下,一路上冻死冻伤了一千多人。

    这支大军里面的将士听说孤军深入,要去到蔡州城,大家都感到很恐惧,但是李愬治军甚严,他这个决战的意志不动摇,终于到达了蔡州城下。

    那些蔡州的守军想都想不到,做梦都想不到,这深更半夜下这么大的雪,唐朝的军队会来攻打他们。

    几乎是在睡梦当中,*占领了整个的城池,等到第二天早上吴元济本人从被窝里爬出来的时候,满城尽是唐朝军队。

    他再要抵抗为时已晚,只好举手投降。李愬呢?把吴元济押解到长安,这等于说把淮西叛军的老窝给端了,这带来的效果是一连串的,跟多米诺骨牌似的。

    为什么呢?那些正在观望这场战争的藩镇将领们一看吴元济倒了,都纷纷地一边倒地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给唐宪宗上表,表示效忠朝廷、归顺朝廷。

    唐宪宗时期平定藩镇之乱的这个事件,就此告以结束,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大家说,你说得挺热闹,那韩愈作为行军司马,作为全军的参谋长,他在这个平定淮西叛军的战争当中他的主要贡献到底是什么?

    我们说,除了在日常的军队事务当中协助裴度处理这些军政要务之外,他的贡献主要有三点。

    第一就是在战争开始之前,协助裴度理顺人事关系,协调军队之间的关系。

    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刚才我所说的这四个要谋反的藩镇都聚集在中原地区,而在中原地区最受朝廷重视、势力最大、地位最高的节度使是宣武节度使韩弘。

    这个人可不得了。他在这个地方驻扎了二十多年,他本人又兼着宰相的职务,他的官品非常高,正一品。

    当初第一次唐宪宗要讨伐淮西军的时候,曾经任命韩弘为淮西行营兵马都统,让他负责统一协调指挥中原地区的这个军队。

    但是韩弘一开始作战,出于种种原因战果很不利。那现在问题就来了,朝廷又派了裴度作为宣慰招讨处置使,作为军事统帅来领导这次作战。

    那怎么样协调裴度和韩弘之间的关系呢?韩愈自告奋勇去见韩弘,为他陈明利害,说服他服从裴度的统一调遣。

    史书上记载说

    “弘悦用命”(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韩弘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韩愈的建议,愿意统一听从裴度的调遣。

    大家要知道这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呢?韩弘这个人呢,不但手握重兵,而且他的资历、他的地位、他的职位并不在裴度之下,所以要说服他统一地听命于裴度的调遣,而不是窝里斗、后院起火,给裴度造成掣肘,这也是很困难的。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韩愈的说服力、协调力就要得到充分体现。我们说,这可不是一般书生,在纸上随便谈谈兵就能谈好的。

    他去面对的这些人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要说服他们,那是很能见出韩愈的水平来的,这是第一大贡献:协助裴度协调关系;第二,刚才我说了,李愬向裴度提出雪夜偷袭蔡州城,立了大功一件。

    可是大家可能都很难想到,第一个相裴度提出这个请求的,不是别人,正是韩愈。

    韩愈当时从情报部门已经获得了这个消息,说蔡州城内守备空虚。他向裴度提出申请,让自己带一支精兵,夜袭蔡州城。

    这根李愬的申请是一摸一样的,但是裴度没有批准。我们想他没有批准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一,韩愈毕竟从来没有带兵作战过,他缺乏在一线作战的经验;第二,这个情报到底是否准确还需要进一步核准。

    现在虽然无法预测说,假设说韩愈要是去了到底能不能打赢呢?起码韩愈不仅在战略上是有眼光的,从这件事情来看,他在战役和战术上也是非常有眼光的。

    这我们说是他在第一次平定淮西叛军的过程当中第二个很重要的贡献:提供正确的战术;第三个主要贡献是什么呢?

    就是这个淮西叛军平定了,还有那俩呢。刚才不是说了吗?韩愈给皇上出主意说,你把那俩先给安抚住,别让他们也跳起来。

    但现在淮西叛军已经平定了,你怎么办?你同时再跟那俩开战,大家知道,我刚才说了,打仗靠的不仅是战略战术,还要拼什么呢?

    拼经济,要靠钱的。你现在平定了淮西叛军之后,朝廷已经花了大笔的银子,再接着发动讨伐那两个藩镇的战争,打得起吗?

    能支撑得下来吗?这都是大问题。这时候韩愈就给裴度出了一个主意,说什么呢?

    说你得分析,说这平卢节度使的这头叫李师道,他是死磕这要跟着朝廷抗到底的,一条道走到黑,对这个家伙,咱们现在先别碰他。

    让咱们军队休整一年,等明年咱慢慢收拾他。可是对于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就不一样了。

    为什么呢?王承宗这个人是个首鼠两端的人,见风使舵惯了,现在他一看咱把淮西给平定了,你现在派一个人,我们给他写封信,给他劝降,他一看到这封信之后,肯定是就坡下驴,他肯定马上就,说不定就接受了我们这投降条件。

    裴度一听非常赞成,就修书一封派人去见王承宗。其实这个建议也非常大胆,为什么呢?

    里头也有很多问题。第一,这劝降信去了,王承宗一看大怒,反而谋反了,跟朝廷对着干,这怎么办?

    第二,他是想要投降,他提一大堆条件,你根本无法答应,这又怎么办?

    所以这种建议,它里边都隐含着多样的可能性,最能够看出韩愈和裴度的胆识和胆略。

    这还不只是一个打仗的问题,还要分析对方的心理,好在这使者一去,王承宗就接受了条件,而且献出了自己管辖的两个州,向朝廷表示忠心,这是我们说的他的第三条很重要的贡献:成功劝降其他藩镇。

    所以从这儿我们就能看出来,韩愈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呢?他在作战之前他给皇上上奏章,坚定皇帝作战的决心;在作战当中,他不断地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有远见的战术和策略,我们应该说韩愈是一个很杰出的战略家,也是一个很杰出的战术家。

    说句实话,在唐代的文学家里面,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家里面,像韩愈这样的人,的确是不多见的,尤其是亲自带兵上战场的,这是很少见的。

    大获全胜之后,朝廷上下是一片振奋,有的大臣就提出来,我们是不是应该立一个碑,来纪念这个不朽的盛事呢?

    所谓

    “刻石记功,明示天下,为将来法式”(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

    说白了一句话,就是建个英雄纪念碑,建了纪念碑,在碑上得刻碑文。

    那么这个由谁来写这块碑文呢?思来想去,最合适的人就是韩愈。为什么呢,原因有二:第一,韩愈作为行军司马,全过程地参加了这次战役,而且在这次战役的过程当中做出了很杰出的贡献;第二,韩愈是当代最杰出的散文家、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由他来写,再合适不过。

    所以朝廷下了旨意,让韩愈来承担这项光荣的工作。韩愈接到这个诏令之后心情非常的激动,他激动到什么程度呢?

    他自己说:“闻命震骇,心识颠倒,非其所任,为愧为恐,经旬涉月,不敢措手”(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

    听到这个伟大的任务落到了我的头上,我激动得浑身发抖,诚惶诚恐,我觉得我根本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我根本不知道这篇文章应该怎么写。

    其实我们知道,韩愈肯定是会写这篇文章的,只不过他太激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