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唐宋八大家-韩愈6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唐宋八大家-韩愈6 (第3/3页)

有点找不着北了。

    为了写这篇文章,韩愈花了七十多天的时间,写成之后,皇上命人把这封碑文抄写了数份,散发给那些立功的将士,然后刻成碑,立在蔡州城内,这就叫镇妖石,让以后蔡州城里边不可能再发生这样的叛乱。

    对于韩愈来讲,作战打胜了,文章写成了,这可谓是既立了功,又立了言,两全其美,人生也不过如此。

    可是我们知道,这个世上它就不太平,无风不起浪,为什么呢?这个事可能就太圆满了,所以就快要出差错了。

    他这个碑刚立起来没多久,就差点被人给推倒,起因是什么呢?李愬手下有一员部将,这个人姓石名孝忠,这个石孝忠在蔡州城内见到了这块石碑,读罢碑文之后义愤填膺、勃然大怒。

    他是个大力士,武将,他想要推倒这块碑。他是大力17士,这块碑比他还大,推来推去没推倒,看护这个碑的将士非常的吃惊,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就告诉当地的官府。

    这还了得,这碑谁立的?这碑是天子立的。你推这碑等于是在推皇上啊。

    就把这石孝忠抓起来了。抓到监狱里头,石孝忠进了监狱里头,可能知道自己犯的罪很严重,反正也活不了,他就想了一个办法。

    想了什么办法?他在里头装孙子,别人都以为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不太重视他,结果有一天,他趁这个狱卒不备,就用自己手上的这个枷锁把一个狱卒给控制住了,并且杀死了他。

    结果这个事情闹得很大,唐宪宗知道了以后非常的震怒,不但要推倒我的碑,还要杀我的狱卒,这到底什么人啊?

    我要见一见他。就把石孝忠带来见了唐宪宗,唐宪宗问他,说你为什么又推我的碑,又杀我的人?

    你到底要干什么?石孝忠说,我总算见着您了,我跟您说实话吧。等我把这话说完了,你要杀要剐就由你来。

    我是李愬的部下,我可以跟您说,李愬雪夜偷袭蔡州,把蔡州城拿下了之后,那时候裴度和其他的将领,还都不知道这事呢,这是大功一件,对于这次淮西的战役,有决定性的胜利。

    可是我看这碑上写的有点奇怪啊,怎么净是写的裴度怎么怎么好,裴度怎么怎么打的,没有我们大人什么事,顶多把李愬的名字跟其他将领的名字列到一起,没有特别地予以隆重推出,和特别地予以隆重赞扬。

    这石孝忠你别看他是个武人,他挺会说话的,他说其实啊,我们李愬将军本人可能不以为然,但是我就在想,如果再发生一次淮西叛军的叛乱,到那时候还会有谁愿意为皇上卖命呢,您就这么个评价体系,撒胡椒面似的谁的评价都一样,那将来谁还会认为您的评价是公正的,为您去打仗呢。

    我觉得,您这个问题得去想一想,说实在的,我不是为我考虑,甚至不是为李愬考虑,我是为您考虑。

    你看这个谈话啊他要有水平,要有高度,一旦上升到高度的时候啊,皇上就觉得,这人还是个忠臣,壮烈之士,那还杀他干什么呀,应该保护起来,应该表扬。

    皇上就很重视这个事,觉得讨伐淮西,夜袭蔡州,还有这一番故事,那么他后来就做了一个决定,什么决定,就把韩愈写的那块碑的碑文磨掉了,让朝廷里面的翰林学士段文冒重新写一块,刻在那块碑上。

    你看大家一听,就觉得这个事情弄得有点复杂了,韩愈这就有点脸上挂不住了。

    那大家可能就在想,首先第一个问题,说这石孝忠是个武将而已,他哪儿那么多心眼,他想出这么多弯弯绕来,我们首先想了,这是不是李愬觉得对他的评价有失公允,派这个家伙在这来作秀。

    我给大家说,李愬还真不是这么个人,为什么呢,李愬是唐代的名将,他的父亲李晟也是唐代名将,有一个例子特别能说明这事儿肯定不是他干的。

    李愬当初拿下了蔡州城之后整顿军队,欢迎裴度入城,他自己身穿铠甲,站在马前,对着裴度行很恭敬的宰相之礼,就是他把(这个)裴度当成宰相,给他来行礼。

    裴度觉得李愬是有功之人,而且又是唐朝的大将,不敢接受,说你这有功之人,你怎么能对我行这么大的礼呢。

    李愬讲了一番话,说我跟您行礼啊,您还真得接受,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蔡州城被叛军占据多年,这里的叛军和老百姓,不懂君臣之礼,不懂得上下之礼,不懂得尊卑之礼,不了解大唐的军队的军威何在,我让他们看一看,像我这样的上将,见了您这样的宰相,也依然要行尊卑之礼。

    你看,他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人,他很有军事头脑。这样一个胸襟的人是不可能干出这种小肚鸡肠的事情来。

    可是我们知道,李愬本人不骄傲自大,并不代表老婆不骄傲自大,说老婆有时候就很重要。

    为什么呢,李愬的老婆来历不平常,她是唐德宗的孙女,从辈份上来讲,她要么是唐宪宗的堂姐,要么就是他的堂妹。

    所以像她这样的人,能自由出入宫内。我们在猜测、揣测,也许是他的这位夫人呢,在进宫以后就经常跟唐宪宗唠叨,比方说我们家老李,你看这次立这么大功劳,就给写了一百多字,要我想怎么也得给弄上三百多字,是不是?

    怎么着那一段得弄成黑体字,还加粗的,反正就是越醒目越好,弄得太少了。

    可能唐宪宗并没有重视,所以他这夫人就唆使着他的手下演出了这场秀。

    这个秀演出之后她能见到唐宪宗,才能说出这个话。而唐宪宗的想法可能没有那么复杂,我们在想,唐宪宗其实也觉得,不就这么点事儿吗,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尤其是在平定藩镇的过程当中要重用将领,他不愿意为这点小事惹恼了军队,所以就和稀泥,算了算了,你们不是对这个不太满意吗,写得少吗,多加上几百字,不就那么回事吗,行了,韩愈那个不用了,叫段文昌重写一块。

    段文昌那个碑文,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李愬怎么样晚上出发,怎么样偷袭,怎么样把吴元济抓住,整个的过程写得非常地细致、生动,*灵*很富有文学化的色彩。

    那不就是想要字多吗,就多码点字。但是有一点,段文昌和韩愈是完全一致的,这两个人都没有在碑文里头说,李愬雪夜偷袭蔡州是整个战争获得胜利的关键的一步,核心的一步,没有。

    也没有说,他是整个战争里面决定性胜利的第一人。都很聪明,决定的因素是谁呢,唐宪宗啊,决定因素是裴度,谁会把李愬作为最后的决定因素呢。

    但是呢,都很清楚唐宪宗的意图,不就是安抚将领的人心吗,你就多写点,写得生动点,写得激烈一些,写得都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他们看了就心里舒服了。

    那话是这么说,毕竟韩愈的碑让人给磨了,毕竟现在碑上刻的是段文昌写的东西,韩愈心里能好受吗。

    你想好歹人家也是打胜仗回来的,好歹人家也是四品的刑部侍郎啊,再好歹人家是整个当时朝廷上下公认的第一流的大文章家,这么大事写七十多天,说磨就磨了,心里头肯定不高兴。

    还好,后人对他的碑文评价比较高,比方说苏轼。我们发现苏轼对这韩愈是情有独钟,对他的评价一直都比较高。

    苏轼有四句诗,评价他的碑文。苏轼的诗曰:淮西功德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

    千载断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苏轼《记临江驿诗》很简单的意思。

    大唐平定了淮西叛军,功业彪炳千秋,韩愈的文章彪炳千秋,谁是段文昌?

    不知道。但问题是这是苏轼写的,韩愈见不着啊,他眼前当下这心里难受,他窝心得慌,是不是。

    所以我们想啊,韩愈在当时对唐宪宗可以说一百个不服气,也一百个不舒服。

    韩愈这个人,遇到挫折,遇到不快,那是不吐不快的,遇到不平之事,那是不平就要鸣的,可是这回呀,韩愈吐的不是时候,鸣的呢也不是当口,他这回不平一鸣,不快一吐,差点就把命给丢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