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sjwx.la
唐宋八大家-韩愈6 (第1/3页)
但是问题是,韩愈这个人在成长的道路当中从来就不是看着权贵的眼色成长起来的。
他是靠真本事走到现在这一步的。他是在官场吃不开,但是这样的人,如果遇到了一个有眼光的好领导,有眼光的好皇帝,有眼光的好宰相,在国家有大事的时候是肯定会重用他的。
我们是说这个话不是随随便便说的,是有事实依据的。什么事实依据呀?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817年,朝廷任命当时的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负责全权处置讨伐淮西的叛军。
用现在的白话文讲。裴度担任的是个什么职务啊?就是负责讨伐淮西叛军吴元济的最高统帅部的统帅。
朝廷任命韩愈为行军司马,这个行军司马相当于最高统帅部的参谋长。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说你刚才说韩愈很有才华会被重用,这我们都相信,可是翻一翻以前韩愈担任官职的历史,他不是做国子博士就是做监察御史,要么就是中书舍人。
总而言之,他担任的都是文职,他是个文官,但是你现在跟我们说参谋长这个位置,这可是讨伐叛军的军队里面的军职,是一个武官的职务,怎么能让他来做呢?
即便要重用他,也用不着绕这么大的弯子。再说了,韩愈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个官职,这还两说呢。
我们说,这话说起来就长了。为什么?大家知道,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三个,第一就是藩镇割据,第二就是宦官专权,第三就是朋党之争。
这里边尤其以藩镇割据最为严重,它威胁到了唐王朝的统治。什么叫藩镇割据?
说白了,就是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的这些藩镇的将领,不想再听朝廷的号令,想要跟朝廷分庭抗礼、独立山头。
在韩愈的时代,有四个这样的藩镇,与朝廷有二心。第一个是平卢节度使,他的管辖范围大体在现在山东地区,他位于东部;第二是成德节度使,他的管辖范围在现在的河北的中南部地区,他位于北部;还有一个是淮西节度使,他的管辖范围在现在的河南南部,位于南部;最后一个是魏博节度使,他是位于河南和河北的交界地带。
在这四个节度使当中,魏博节度使处于其他三个藩镇的环绕之中。就这四个节度使。
那么怎么才能让这四个藩镇效忠朝廷呢?换句话说,朝廷怎么才能够收复他们呢?
唐宪宗也不是个一般的人,他是各个击破。首先就拿中间的魏博节度使下手,这是个眼中钉。
他采取的不是武力的方式,而是采取的怀柔招安的方式,兵不血刃把这个魏博节度使先给拿下了。
他宣布向朝廷效忠,这样一来就造成一个很好的形势,刚才不是说了吗?
其他三个节度使环绕着他,把中间这钉子一拔掉,其他三个节度使之间的联系就被切断了,尤其是位于南部的淮西节度使,就成了什么呢?
形只影单之势,要打他就很容易。可是有一样,你要打他,你得师出有名啊。
你不能说你要揍他,你就随随便便就揍他,那别的藩镇也不服啊。这俗话说得好,想什么来什么,在唐宪宗的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了,他的儿子吴元济自己宣布自己为节度使留后,就等于自己宣布自己是候补节度使,这等于是公开地向朝廷叫板,跟朝廷要官做。
抓住这个机会,唐宪宗下令,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可是这个战争进行得很不顺利,而且这些藩镇的将领秘密派刺客刺杀了当时主战的宰相。
这样一来,朝廷上下震动,朝廷里面出现了两种声音,第一种声音认为应该接着打,坚持这种声音的是宰相裴度;还有一种声音认为什么呢?
这样打不成了,还是坐下来谈吧,还是坐下来谈和了比较好。就在这样一个动摇的,松动的状态当中,韩愈站出来了,给皇上写了一封奏章。
这封奏章的名字叫《论淮西事宜状》,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论淮西地区的形势以及我们目前的任务。
在这封奏章当中,他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非常明确。这句话是什么呀?
说
“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断与不断耳”。说我告诉你,你看着现在这淮西叛军非常猖獗,上蹿下跳地打了几个小胜仗。
我告诉你,他就跟成天上蹿下跳的大力士一样,他喊上几天之后他就没劲儿了,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他没劲儿的时候,我们让一个小孩子用一个扫堂腿就给他弄倒了。
现在对您来讲,并不是淮西的局势有多么危险,而是您能下多大决心,您是不是下定决心要平定淮西的叛军,要把这场仗打到底。
正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所以在这个奏章里头,韩愈的核心思想是要给唐宪宗鼓劲儿,要给他打气,同时还告诉他,这个仗您要想打好了,您得听我的,我有四点主张。
第一点主张是什么呢?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韩愈跟皇上说,您开始打仗的时候,为什么老失利、战果不明显?
主要是您的展现拉得太长,兵力太分散。您应该怎么样呢?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不能打击溃战。
正所谓
“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个战略思想是非常重要的。第二点是什么呢?
要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我们知道,MAO*原来说过一句话,说什么呢?
说
“战争的伟力的根源存在于民众当中”。换句话说,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成败的最核心的因素。
他说,根据情报我们获悉,现在在敌人占领的地区,老百姓都自己把自己武装起来了,成立了
“联防队”。我建议您把这部分老百姓编入军队里边,这样的话,动员当地的老百姓参加军队,他们对敌情非常了解,只有这样您这军队才能无往而不胜,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韩愈给皇上出主意说,你应该各个击破,分化瓦解。什么意思?
说您看,现在您正跟淮西叛军打着呢,那不是还有俩呢吗?你跟他们俩也打啊,那叫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
我跟您说,您跟那俩别来硬的,您下一道诏书就跟他们说,说其实啊,这个吴元济,我们本来就是要给他这个节度使的,没想到他反了,反了我就要跟他打。
我知道你们一向是忠于朝廷的,所以你安心做你们的节度使,朝廷绝不会怪罪你们,可有一样,如果你们也不老实的话,可别怪我们丑话没说在头里。
所以他对这边是打,对这边是安抚,这叫各个击破、分化瓦解。第四,韩愈说,对于敌人的阵营、敌人的军队,应该做到什么?
区别对待、宽大为怀。说对那些挑头谋反的将军,应该绳之以法,处死。
可是对那些胁从的将士,就没有必要了,都是大唐王超的老百姓,被这些谋反的将领,胁迫之下参加了叛军,应该对他们要仁慈一些,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收复人心。
第四条。我们看到,韩愈原来在我们心中是个文学家,是个思想家。但是通过这个奏章,我们感觉到,他更是一个政治家,而且由于对当时的政治局面、政治局势非常的熟悉,了如指掌,所以它能够提出系统的军事的战略和军事的策略,后人对于他这个奏章有一个评论,怎么说的?
说
“可谓料敌如神,非文士纸上谈兵套语”(林云铭《韩文起》)。他干的这都是很实际的,你看,我们看了他的奏章就知道韩愈为什么能做这个参谋长,朝廷也是很有眼光的。
应该说,裴度率领的这支大军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战果。裴度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李愬,这个人很会打仗,他探得情报,知道吴元济的老巢蔡州城内防御空虚。
为什么呢?他的兵都调到北方的前线去。于是,李愬向裴度提了个建议,请求让他自己率领一支精兵,夜袭蔡州城,活捉吴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sjwx.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