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12 章 风云初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sjwx.la
    第 12 章 风云初聚 (第1/3页)

1

    维也纳。

    奥匈帝国的首都。

    一项成就的伟大,也许在当时不被世人所认可,甚至遭到世人的诽谤;哥白尼的“日心道”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同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20世纪的一项伟大成就,其影响甚至超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然而,当时很少有人接受它,弗洛伊德也经常受到世人的敌视。

    洪清独自到了弗洛伊德的住处,就见他的房子十分简陋,门前也十分冷清。洪清心头涌起几丝苦涩:

    “一位伟人的生活竟然如此清贫。”

    洪清敲门,一个妇女出来回应:“您好,请问您找谁?”

    洪清答道:“请问弗洛伊德先生在家么?”

    那妇女说道:“对不起,他有事出去了。”说着就要关门。

    洪清虽然从未与弗洛伊德谋面,但与他神交已久,知道此人搞研究时,不喜旁人打扰。

    他知道弗洛伊德肯定在家,但却说道:“如果他回来,请把这封信交给他。”

    说着,洪清递给那妇女一封信,说道:“信封上的地址是我现在住的地方。”

    说完,洪清回旅馆了。

    2

    洪清所在的旅馆。

    洪清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等待。

    他在等弗洛伊德,他知道,弗洛伊德看完他的信,必然亲自来拜访他。这就是自信,或者说是自负。

    果然,有人敲门。

    洪清迎接,开门后,就见一个老者,将近六十岁,但神采奕奕,满面红光。

    3

    弗洛伊德家中。

    那妇女,弗洛伊德的妻子,将信交给他。

    弗洛伊德问道:“一个二十岁左右的东方男子要见我?”

    弗洛伊德的妻子说道:“是的!看年纪,他只有二十岁;从肤色看,他是亚洲人,但不知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弗洛伊德漫不经心地打开信,精神为之一振,首先映入眼帘的字体竟是那么清秀整洁。再读文章,文笔之流畅,使人很难相信此信出自一个外国人之手。

    弗洛伊德读完信,神采飞扬,仿佛瞬间年轻了三十岁,容光焕发,极为兴奋。

    弗洛伊德恨不得立时见到洪清,只听妻子说道:“什么事令你如此高兴?”

    只听弗洛伊德说道,他的声音有些发颤:“我终于找到知音了。”

    弗洛伊德读完信,且不说信的字体之优美,令人赏心悦目;也不说文笔之流畅,给人一种欣赏美文的欣喜感;只说信的内容,其见解之独到,分析问题之深刻,这些都使弗洛伊德大为钦佩;另外,信中还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

    这么多年来,弗洛伊德的理论、成就很少得到世人的认可,而如今,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知音到了,这怎能不令他产生相见恨晚之感?!

    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没有知音,或者说没有志趣相投的朋友,那将是极为痛苦的一件事,这就是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所在。

    洪清的信围绕精神分析学展开论述,使弗洛伊德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这怎不令他高兴?

    弗洛伊德披上衣服,抓过信封,朝门外而去。

    他的妻子拦住道:“你去哪儿?”

    弗洛伊德说道:“那个青年叫洪清,是中国人,我一定要见到他。”

    他的妻子说道:“天已经这么晚了,明天再去吧!”

    弗洛伊德透过窗户向外望去,不错,夜色甚浓,已到了晚上十点钟,弗洛伊德暗问自己:

    “时间怎么这样快?洪清是下午三点左右来的,我收到信时也不过三点一刻,怎么看完信已到了晚上十点钟?”

    弗洛伊德思忖片刻,这才明白了原因。

    原来,洪清的信比较长,将近二十页,但弗洛伊德读完两遍后,仍不能释卷,继续读,反复读,也不知读了多少遍,直到晚上十点钟还觉得韵味无穷,仿佛三月未食肉,此日遽然尝到了人间美味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若非他的妻子提醒他吃饭,他不知要读到何时方止。

    翌日,天刚亮,弗洛伊德匆匆吃完饭,抓过信封,直奔洪清留住的旅馆而去。

    4

    洪清将弗洛伊德请入屋内,通过交谈,二人都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由此结成忘年之交。

    二人通过交谈,发现彼此间有许多共同爱好,志趣也极为相投,直到下午一点钟,弗洛伊德依然谈兴盎然,滔滔不绝,根本未察觉已过了午饭时间。

    洪清邀请弗洛伊德到临近一所酒楼用餐。

    二人边吃边谈,洪清就发现楼下不远处有一座高台,台上站立一人,此人正手舞足蹈,张牙舞爪,显然是在演讲。

    高台四周围满了人,众人群情激奋,不时爆发出阵阵欢呼。洪清就见高台上的演讲者身材中等,二十五岁左右年纪。此人面上表情极为丰富,时而咬牙切齿,时而大义凛然,人群也随着他的表情和手势而阵阵沸腾。

    饭后,洪清与弗洛伊德来到人群外围,这时那演讲者的声音已经可以听到了:

    “……我的朋友们,我的兄弟姐妹们,我们现在正经历第三次亡国灭种的危机,难道还能继续无所作为吗?几百年前,蒙古人的入侵,使我们日耳曼人几乎国破家亡;一百年前,拿破仑的入侵,又使我们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生存危机;

    “如今,我们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英国人和法国人正在从西面和南面挤压我们的生存空间,俄国人也正在从东方侵吞我们的生存空间,难道我们还能坐以待毙吗?……”

    此人的演讲配合着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不停挥舞的手臂,使听众群情激奋,不能自已。

    只听一人振臂高喊:“干掉俄国人!干掉法国人!”

    众人也一起高呼:“干掉斯拉夫人!干掉盎格鲁—撒克逊人!干掉法国人!”

    洪清觉得自己好像也被这种氛围所感染,心中暗自称赞:“此人的演讲才能着实令人佩服!”

    此时,就听弗洛伊德喊道:“干掉俄国人!干掉法国人!”

    洪清向另一名听众问道:“这演讲者是谁?”

    只听那人答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阿道夫•希特勒!”

    洪清暗自记忆:“阿道夫•希特勒?一定要结识此人!”

    5

    柏林。

    洪清又回到了柏林。

    与之同来的还有两个人,他们是阿道夫•希特勒和鲁道夫•赫斯。

    希特勒来了,一战还会远吗?

    不错,希特勒到了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近在咫尺了。

    此时,一股浓浓的战争气氛笼罩着柏林。街道上到处贴满着标语:“碾死法国猪!”“砸碎英国牛!”“踢死俄国熊!”

    马路上不时经过一列列士兵。他们穿着锃亮的皮靴,迈着整齐的步伐,士气高昂,随时准备为了给德意志人民争取生存空间而献出生命。

    与此同时,整个德国都在加紧铁路交通建设;兵工厂也在夜以继日地生产武器。

    浓烈的战争氛围弥漫在德国人中,令他们无比亢奋,激动之情难以自已。

    6

    此时已是1914年初夏,热辣的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国际形势极其紧张,只等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点一把火,世界大战的火药桶就要爆炸。

    此前,经过1905年德、法之间的摩洛哥危机,1908—1909年巴尔干地区的波斯尼亚危机,1911年春德、法的第二次摩洛哥冲突,与此同时的意土战争以及紧随其后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国际形势已接近满弓状态,战争之箭已即将射出。

    1913年下半年和1914年上半年的平静,仅仅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此时,两大敌对正营基本成型,分别是英、法、俄为代表的协约国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各国通过各种条约,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经济、军事联系。

    早在1893年,德国国会就通过了一项军事法案,使陆军人数达到58.9万人,为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提供法律依据。1899年,德国陆军又增加了3万人,达到62万。

    自1906年开始,德国开始着力建设海军。1911年以后,德国开始加速扩编陆军和增加军费预算。

    到1913年,德国现役军人已达76万。但,威廉二世仍觉得不够,又将常备军增加了11万,使总兵力高达87万人。

    德军中,军官占很大比例,这为战时迅速扩编创造了条件;同时,也造成了军费的几何数增加。德国的军费在1879年是4.3亿马克,到1913年已达21亿马克。

    与德国呼应,它的小弟奥匈帝国的正规部队也扩大到56万人。到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已拥有800万受过军事训练的人员。

    针锋相对,协约国也在厉兵秣马。

    到1913年底,法国常备军已达80万人,军费开支到1914年,已达到15亿法郎,占全国预算的38%;1913年时,俄国军队已达130万人,它又通过扩建法案,准备将常备军扩充到230万人;英国,海军强国,但到1913年,它的陆军现役军人也达到了41万之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海军已实现了质的飞跃和量的飞跃,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排名世界第二的海军。此时,德国拥有41艘战列舰、20艘装甲巡洋舰、40艘轻巡洋舰、144艘驱逐舰和72艘潜艇。

    另外,它的海军舰艇的质量优于英国皇家海军,这点在日德兰海战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只是因为德军舰艇的数量少于英国皇家海军,所以其总体实力逊于皇家海军。

    此外,德国陆军的装备和通讯系统都是世界顶级的,任何国家都无法比肩。

    7

    终于,明火产生,火药桶被引爆。

    1914年6月28日。

    人类历史上影响其发展进程的一天。举世震惊的“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了,从而引发了长达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389年的6月28日,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在科索沃战役中,被入侵的土耳其军队击败,从此,塞尔维亚沦为土耳其的属地。因此,6月28日这天成为塞尔维亚的国耻日。

    奥匈帝国选择这一天在塞尔维亚边境进行军事演习,其挑衅意味是不言而喻的。

    1900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与索菲亚缔结连理,而今天正是两人结婚十四年的纪念日。

    8

    索菲•肖克特,女伯爵,曾充当斐迪南大公的堂姐伊萨贝拉公主的宫廷侍女。一次偶然的机会,索菲结识了弗兰西斯•斐迪南大公。

    斐迪南对索菲一见钟情,为她温文尔雅的气质所倾倒;而索菲也为斐迪南大公的翩翩风度所折服,对大公也一见倾心。

    弗兰西斯•约瑟夫,奥匈帝国的皇帝。此人年迈昏庸,顽固死板,为人苛刻,寡恩薄义,为臣民所厌恶。与之相反,斐迪南大公,精明干练,勤政爱民,为人谦和,深得朝廷内外信任和敬重。

    老皇帝约瑟夫生性多疑,且妒忌心极强。也许是上帝对他的惩罚,他的两个儿子很早就夭折了,现在只有一个女儿。斐迪南大公,约瑟夫的侄子,但约瑟夫没有儿子继承皇位,所以只能立大公为皇储。

    当然,老皇帝对此极不愿意,但又不能把王位传给女儿,因为奥匈帝国历史上并无女子为帝的先例;因此,老皇帝对侄子一直心存芥蒂,更兼大公在朝廷上下声望极高,老皇帝对大公更加疑惧。

    叔侄二人平时极少见面,因为老皇帝总觉大公不顺眼;同时,老皇帝总插手大公的私人事务,使大公极为恼火,但他又敢怒不敢言,只好尽量少与叔叔谋面,有道是,眼不见心不烦。

    大公的婚姻大事即是一例。斐迪南大公与索菲女伯爵两情相悦,但老皇帝约瑟夫从中作梗,以索菲的身份同侍女差不多,有损皇帝威严为由,对他们二人的婚事不遗余力地加以反对。

    但,斐迪南大公,极为忠于爱情,甚至以放弃皇储身份相胁,老皇帝不敢使皇室后继无人,最后只得同意两人的婚事,但却附加了一个条件:

    “二人的子女不得享受皇家贵族的待遇。”

    这个条件使索菲及她的三个孩子恩斯特、马克西米利安、索菲在哈普斯堡皇室的古老宫廷中,经常受到冷遇。

    宫廷的礼仪禁止索菲乘坐大公的马车;她也不能与大公同坐在剧场的皇族包厢里。每逢宫廷大典,当索菲进入时,宫廷的折门只开一半。

    这次,二人的十四周年结婚纪念日时,斐迪南大公携爱妻一同旅行,使她与自己享受同等待遇,以稍稍抚慰索菲受伤多年的心。

    然而,萨拉热窝之旅却成了二人共赴黄泉的行程。

    斐迪南大公,勤政爱民,对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一向一视同仁,且此人一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但是,此次出行他考虑不周,且未听取旁人建议。

    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边境组织军事演习,斐迪南大公本来不宜出现在此种场合,但他坚持要使妻子享受与自己相同的待遇,所以,最终还是来了。

    斐迪南大公,并非好战的军国主义分子,对奥匈帝国奴役塞尔维亚人并不负有直接责任,但是,塞尔维亚人把他作为了奥匈帝国奴役自己的代言人,所以欲杀之而后快。

    最后,斐迪南大公做了错误的决定,选了错误的时间,到了错误的地点,走了错误的道路,结束了自己并非错误的一生,还使爱妻也一同罹难了。

    9

    在斐迪南大公访问萨拉热窝的路上,一共埋伏了七个刺客,他们从十七岁到二十三岁不等,其中有五个人是十九岁的青年。

    这七个人都是狂热的种族主义分子,是恐怖分子团体“团结或死亡”的成员。这个团体就是赫赫有名的“黑手党”集团。

    在当时,此集团的名气绝不逊色于当代的恐怖大亨本•拉登的“基地”组织,以致当时的塞尔维亚总理尼科拉•帕西茨的命运也在“黑手党”的掌握之中,帕西茨不得不对“黑手党”进行庇护,以换取身家性命和仕途前程。

    “黑手党”的领袖名叫德拉古廷•吉米特里耶维茨。此人绰号阿皮斯,即“蜜蜂”。

    阿皮斯,上校,塞尔维亚陆军情报部的部长。此人精力充沛,才智过人,乃是一个出色的参谋军官,绝对是一个比拉登老兄还要厉害的角色。

    阿皮斯,心狠手辣,残忍骇人,他不但策划暗杀活动,有时还亲自出手。

    1903年,那时他才二十六岁。这一年,塞尔维亚的皇帝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茨和皇后德拉加同时命丧他手。他不仅将二人杀死,还进行了鞭尸。

    他夜里闯进皇宫,将皇帝夫妇枪杀,然后将二人从密室拖出来,反复射击和砍劈,最后将尸体从楼上抛了下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就此扬长而去。

    10

    萨拉热窝街头。

    洪清、李勐、仁浩,三人挤在人群中,用汉语低声交谈,只听洪清说道:“有刺客。”

    “刺杀斐迪南大公?”李勐问道。

    洪清点点头,听到仁浩言语:“奥匈帝国是德国的盟友,且斐迪南大公人品不错,救不救他?”

    洪清说道:“不要多事。”

    三人此次来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有一项特殊任务,所以洪清不想多事。

    当斐迪南大公开始在萨拉热窝的简短访问时,有五辆车篷折叠起来的游览车停在火车站,陪他一起前行。

    连带大公的车,一共有六辆。在前面为大公开道的是市长的车,车上坐的是市长费希姆•楚尔齐茨和他的警察专员盖尔戴博士。

    第二辆车即是大公夫妇的。索菲坐在大公右侧。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波斯尼亚政府军长官,坐在大公左侧那个可以折叠的座以上。司机的旁边是大公的侍从官哈拉西伯爵。

    大公的车后依次是另外四辆伴车。

    为了不激起当地人们的反感,在大公的要求下,军队被禁止进入萨拉热窝,演习的军队也将在野外接受检阅。

    然而,这并未动摇暗杀者的决心。

    洪清用传音法对李勐和仁浩说道:“我右侧第四人即是刺客。”

    二人悄悄扫视一眼,然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静待后事如何。

    楚穆尔亚桥,位于市中心米利亚茨河上。当车队刚刚经过此桥,驶进阿佩尔码头时,三人见到那刺客孤身出现在了桥上。

    洪清低声说道:“孬种!”

    原来,此人右手插在裤兜里,已然位于车队侧后,射击角度极佳,但他眼角忽然现出几丝软弱和恐惧。恰巧一名警察在他面前经过,他又后退了一步,然后匆匆下了桥,他的暗杀任务就此放弃了。

    李勐目光也极为犀利,低语道:“饭桶!胆小鬼!”

    这个胆小的刺客名叫穆哈迈德•迈赫迈德巴西克。

    11

    然而,“黑手党”预设了七名杀手,岂能让大公轻易脱逃?此次行动,他们志在必得。

    果然,洪清说完“还有好戏!”,另一名刺客也动手了。车队在阿佩尔码头未行多远,此时,人群中挤出了一个年轻人。

    此人名叫奈杰尔科•察布里诺维茨,显然受过专业的培训,出手干净利落,一颗炸弹被他随手掷出,极为准确,径直砸向大公的羽毛头盔。

    斐迪南大公正在侧头与妻子说话,忽然发现一颗炸弹向自己头上砸来。他惊叫一声,但并没有地方可以躲避,但是,他的司机经验丰富,反应极为灵敏。

    当这刺客扔炸弹时,司机已看到他的手势。他猛然加快车速冲了过去,结果,炸弹落在了折叠的帆布车篷上,紧接着弹到了地上,在第三辆汽车的前面发生了爆炸,并炸裂了它的前轮轮胎。

    炸弹的碎片并未伤及大使夫妇,然而,索菲的侍女兰尤斯女伯爵受了轻伤,因为她与大公坐在同一辆车中;另外,碎片还伤及了数人,他们是波蒂奥雷克的副手埃里克•梅里齐中校和几位倒霉的旁观者,所幸未造成人员丧命。

    李勐低声说道:“这司机反应着实不慢。”

    洪、仁二人点点头。

    察布里诺维茨见暗杀未能成功,吞下了一小瓶氰化物毒药,然后向河中跳去;但是,极不凑巧,这条河水位很浅,跳下去并无性命之忧。

    两个旁观者跳下河,很容易就把他拉了上来,又有几个老百姓围了过来。刚才的单片几乎伤及他们,他们对这刺客已然恨极,对察布里诺维茨连连殴打,直到警察前来制止。

    察布里诺维茨,出生于萨拉热窝,本来是一名印刷工人,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黑手党”成员,不久就加入了这个恐怖团体。

    此时,他因为服食了剧毒,呕吐不止,痛得极为厉害,但他极力保持头脑清醒,对密谋计划丝毫没有透露。

    斐迪南大公好像对此事并不介意,催促道:“快走吧,这家伙有精神病,我们继续前进。”

    仁浩对洪清说道:“大公的胆量值得敬佩,若再有刺客,我们救他不救?”

    洪清对斐迪南大公的胆量十分钦佩,说道:“相机而动。”

    12

    三人随着人流,在路旁伴着大公的车队继续前进。车队前行了比较长的一段路程,并未再有人行刺。

    仁浩说道:“难道只有两名刺客?”

    洪清说道:“十几步外还有一个。”

    果然,大公的车队正在前行,人群中忽然挤出一人。此人手中是一只极为精致的勃朗宁手枪,但他刚要扣动扳机,就觉手腕传来一阵透彻心肺的剧痛,手枪不由地掉在了地上。

    几名警察蜂拥而上,将此人迅速捆绑了起来。

    原来,洪清见那刺客举起手枪,两枚金针激射而出,径直钻入了那刺客的手腕。

    洪清身处人群之中,又有李勐和仁浩挡在身旁,并且他的动作极为轻微,所以周围的旁观者并不知道洪清救了斐迪南大公一命,当然,斐迪南大公更不知道此事了。

    斐迪南大公并未理会此事,命令车队继续前行。

    洪清就听一名旁观者骂道:“他妈的,不要挤!你奶奶的,想死啊?!”

    此时,人群向前拥挤,洪清被他们一推,不由地撞到了李勐身上。

    13

    第四名刺客出现了。洪清正贴在李勐身上,双手被挤,想救斐迪南大公,已然来不及了,低声叹道:“天意如此!”

    这名刺客名叫加夫里洛•普林西波,十九岁,是七个刺客中身手最好的一个,也是信仰最坚定的一个。

    他用得也是比利时造的勃朗宁手枪,此时,他距离大公只有五英尺之遥。扳机微动,两发子弹平射而出。

    哈拉希伯爵,大公的侍从官,兼保镖,从未见到过如此干净利落,准确无误的射击,直吓得目瞪口呆。

    第一颗子弹射入了大公的脖子,切断了他的颈动脉;第二颗子弹钻入了索菲的腹部,切断了她的一根动脉。夫妇二人惊呆了几分钟,依然挺直坐着,目光呆滞地凝视着前方。

    波斯尼亚政府军长官波蒂奥雷克以为他们夫妇平安无事,但为了避免刺客的再度袭击,他命令车队返程。

    当车队调转方向时,哈拉希侧身想靠近些讲话,然而大公的血从口中径直喷到了他的右颊之上。

    索菲见此,大惊失色,喊道:“看在老天爷面上!你怎么啦?”

    然而,索菲身体一软,向大公倒去。她的脸贴在了大公的膝盖上。

    斐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sjwx.la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