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12 章 风云初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 12 章 风云初聚 (第2/3页)

南大公鼓起余力,恳求道:“亲爱的索菲!亲爱的索菲!死不得,活下去,为了我们的孩子!”

    上午十一点后不久,斐迪南大公夫妇都因严重的内出血而停止了呼吸。

    14

    普林西波见刺杀成功,任务已然完成,举枪对准了自己的右太阳穴。洪清此时已经挤到他的面前,伸手抓住了他的胳膊;同时,警察也把普林西波包围了。

    普林西波边挣扎边咬破了口中的玻璃瓶。洪清见他两腮肌肉抖动,知道他在吞咽毒药,左掌按在了他的小腹之上,一股真气向他咽喉传去。

    普林西波就觉呼吸困难,一张口,碎玻璃连带少量液体喷了出来;然而,大多数氰化物液体却到了他的胃中。

    也许他的性命不该这么早就结束,这些氰化物液体浓度太低,且已经陈旧,药效大减,虽然是剧毒物质,但没能夺去普林西波的性命。

    1918年4月28日,普林西波的生命宣告结束,但他也成了民族英雄,受到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深深崇敬。

    15

    暮色已然降临。

    三人吃完晚饭,自饭店内出来,准备回旅馆休息。

    仁浩低声说道:“后面有五条恶狗。”

    洪清已然察觉有人跟踪,用传音法对二人说道:“我吸引他们注意力,你二人自后面包抄。”

    后面五人吹着口哨,神情悠闲,极为自然,一般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执行跟踪任务。五人右手插在裤兜内,紧握手枪,准备在最恰当的时机将洪清等三人同时击毙,因为这三个人在白天几乎破坏了他们的暗杀行动。

    然而,五人跟随三人转过一个路口,发现只剩洪清一人了,其余二人已然不知去向。此时,洪清已然转过身来,五人在洪清犀利如刀的目光逼视下,只觉冷气袭人,几乎透彻骨髓。

    五人不由自主地后退数步,然而发现后路已经被堵死了。五人都受过严格的暗杀训练,身手极为敏捷,见情势不妙,同时掏出了手枪,动作干净利落,无一丝拖泥带水。

    但是,命运女郎在作弄他们。他们极为倒霉,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洪清。

    洪清,杀手中的杀手。

    五人掏出手枪,手指的力道尚未传到手枪的扳机,就觉手腕仿佛忽然被砍断了,手枪同时落到了地上。

    原来,五人的手腕同时各中了一枚金针。

    这金针本来是用作医疗的,刺入肉tǐ只是一个很小的空洞;但是,自洪清指尖发出,它们已然携带了非凡的力道,其威力只是稍稍逊色于洪清的飞刀。

    洪清的飞刀是轻易不出手的。

    洪清、李勐、仁浩三人同时出手。洪清左、右爪各抓住了一人的脖子,李勐也是如此;留给仁浩的只剩一个人了,当然容易对付。

    三人将这五个倒霉蛋儿拖到墙根。洪清将其中一人的外衣向旁边一扯,看到了他们衬衫上的标志,说道:“他们是‘黑手党’的成员。”

    同时,三人相对点点头,手爪一齐用力,这五个刺客就此呜呼哀哉,伏惟尚飨了。

    洪清说道:“‘黑手党’盯上我们了,此地不可久留,速速返回柏林。”

    16

    “黑手党”势力极大,成员众多,岂肯轻易放过这三人?

    三人连夜前往柏林,一路上,“黑手党”派出了大批杀手;然而,三人凭借机敏身手,躲过重重劫难,最终用时三昼夜安全回到了柏林。

    这三昼夜,三人时刻保持警惕,一分钟也不敢闭目休息;虽然安全返回了柏林,但是却已经狼狈之极。

    李勐说道:“他妈的,这‘黑手党’太难缠了,也就是我们三人,换成别的人,必死无疑。”

    17

    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的消息迅速传遍全球,各大报刊将之放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加以大肆渲染报道,唯恐天下不乱。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发了一个电报,表示“美国政府和人民的真诚慰唁和我本人的深切同情”;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宣告,他的宫廷将致哀七日;为了不被超过,沙皇尼古拉表示致哀十二日。

    各国首脑争相上演骗人闹剧。

    当日,德皇威廉二世正在出席威廉运河建成十九周年纪念日。当他获悉此消息时,他高兴地跳起了舞,同时鼓掌欢呼:“我们终于找到向俄国人和法国人开战的接口了。”

    然而,为了做做表面文章,德国政府立即向奥匈政府致电,表示深深哀悼和沉重的悲痛。

    18

    一个月后,也就是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4日,德国对比利时宣战;同日,英国对德国宣战;

    6日,奥匈帝国对沙皇俄国宣战;同日,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12日,英国对奥匈帝国宣战;13日,法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全面爆发。

    19

    8月15日,石原正彦等十几名来德国留学的日本留学生向洪清等三人辞行,理由是政府紧急召唤。

    洪清等三人为众日本留学生送行。

    等他们走后,洪清说道:“不好,东洋人要趁火打劫,侵略中国的山东。”

    果然,不出洪清所料,日本留学生离开德国的第九日,也就是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紧接着,日本人携手英国人,同时在山东半岛登陆,击败了盘踞中国的德国人,然后强占了胶州湾。

    后来,英国在欧洲战线吃紧,逐步收缩远东兵力,撤出中国,日本轻而易举地独占了中国的山东半岛。

    20

    8月2日,德军袖子拂过,卢森堡投降。

    第三天,也就是8月4日,德军大举入侵比利时,总兵力达34个师,约70万人。

    当时,比利时全国仅有6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约12万人。德国人当然没有将比利时人放在眼里。

    他们认为,只要德国大军到了比利时家门口,比利时人立即会在国王的带领下,竖起白旗,向强大的德军投降。然而,他们想错了。

    21

    8月4日早晨。

    德军开始进攻比利时。此时,洪清与仁浩依然在柏林军事学院,并未参加大军进攻比利时的行动;但是,李勐参加了德军的行动。

    奥托•冯•埃米希将军统帅3个骑兵师和6个步兵旅作为先锋部队,李勐以营长身份参与其中。

    战前,德国拟定六周内击败法国;然而,洪清知道,德军根本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因为小毛奇已经严重损害了“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曾多次强调,与法国交战之初,必须最大限度地加强右翼。

    1913年,施里芬逝世,小毛奇继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后,几乎每个月都从右翼调走大量兵力去加强左翼和东线的防御力量,致使德军右翼兵力严重减少,已不足以完成灭亡法国的任务。

    此时,小毛奇在左翼安排了8个兵团,约32万人;中路安排了11个兵团,约40万人。刻下,德军依然有拳头部队,那就是右翼;然而,这个拳头的力量已经大为削弱,根本不足以对敌一招致命。

    洪清知道,德军必然与法军陷入长期的阵地消耗战中。此时,德军势头正旺,不是自己出手的最佳时机;以后,两军转入阵地战时,那才是自己大展神威的最好时机。

    然而,李勐要求到前线,因为他不喜欢看着别人打仗,而自己无所作为。最后,经兴登堡向埃米希举荐,李勐以营长身份参加了此次对比利时的进攻行动。

    22

    上午八点刚过,德军已经突入了比利时境内;然而,当他们逼近默兹河时,发现大桥已然被炸毁了,守在对面的比利时军队正在虎视眈眈,严阵以待。

    由于时间紧迫,埃米希命令部队立即强渡。对岸的比利时军队人数虽少,但他们占据了有利地形,给德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一直到中午十分,德军依然未能通过默兹河。

    埃米希心下焦急,他本来十分轻视比利时军队,认为,只要德军一到,比利时人就只有两条路可行了:要么投降;要么逃跑。然而,比利时人进行了抵抗,而且是十分顽强的抵抗,这着实令埃米希吃了一惊。

    德国人的行军日程要求埃米希必须毫不停滞地渡过河去;否则,前方的更大障碍列日要塞将浪费他们更多的时间。埃米希正在心急火燎,李勐来到指挥部,说道:

    “将军阁下,我带领我营的兵力到河下游三十公里出偷渡,那里水势较缓,便于渡河。我们绕到比利时军队背后去抄他们后路,你令部队在此地佯攻,我们前后夹击如何?”

    埃米希将军十分赞同,说道:“好办法!我再给你一个营的兵力。火速行动!”

    李勐率领两个骑兵营急行军三十公里。此时德军已在正面发起佯攻,给比利时军队造成了巨大压力;李勐率领骑兵营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即渡河成功,然后火速包抄到了比利时军队的后方。

    比利时军队腹背受敌,军心大乱,在德军的前后夹击下,以退潮之势迅速溃败。

    德军渡河成功。为了奖励李勐,埃米希将军颁给了他一枚铁十字勋章。

    德军渡河成功,然而,面前却是一个令他们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这就是列日要塞。

    23

    日俄战争时,乃木希典费了极大力气才攻克了旅顺要塞。旅顺要塞当时号称“亚洲第一要塞”,花费了乃木希典三个月的时间,这才攻克,其坚固程度可见一斑;但是,列日要塞比旅顺要塞还要坚固好几倍。

    列日要塞是由布里阿尔蒙设计的。布里阿尔蒙,那个时代举世无双的天才防御工程大师。19世纪80年代,他设计构筑了列日和那慕尔两地的堡垒群。

    堡垒群分别环列在两城坚固的高地上,扼守马斯河的通道,可以抵御不论来自任何方向的入侵。

    列日要塞在1913年才工程告竣,前后耗时达25年之久,共花费了300亿法郎。

    列日堡垒群分布在河的两岸,一共包含12座堡垒,距列日一般是4—5英里,各堡垒间相距2—3英里。

    六座堡垒位于河的东岸,面向德国,防备它的不轨行动;另外六座位于河的西岸,同时环列在列日的周围和背后,防备敌人对列日的背后偷袭。

    这些堡垒好像是在地底下构筑的中世纪城堡,地面上只露出一块儿三角形的顶部,顶上伸出一些拱形罩盖,掩护着所有炮塔。

    这些堡垒全部由钢筋混凝土构筑而成,拥有400件武器,从机枪到八英寸大炮,各类型轻重武器林林总总,应有尽有。这个结构本身的设计要求,它们要经得起八英寸及其以内各种口径火炮的轰击;另外,三角形的每一角都装备着较小口径的各种速射炮。

    炮台周围是三英尺深的干燥壕沟,另外配备有大功率探照灯,敌人无论是强攻还是奇袭,都是难以成功的。这些探照灯和重炮可以一并降到地面一下,那里有地下坑道,可以把整个系统相互联系起来。

    (注:1英寸=25.4毫米)

    这些堡垒,每个都配备有两个连的炮兵和一个连的步兵,共计400人。

    综合以上种种,列日要塞绝对是当时世界上最最坚固的要塞。

    德军对列日要塞的坚固程度是知道的,但他们认为,只要遇到德军的进攻,比利时军队就会投降,所以并未将列日要塞放在心上。此时,真正遇到比利时人的抵抗,难免准备不足,对如此坚固的要塞一时间束手无策。

    24

    德国人一向以严格精准著称,战争动员开始后,在用火车运输人员和物资时,他们的时间表制订得极为精细,甚至对于多少组火车轮子将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桥梁,这些精细得无法再精细的情况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个港口,英、德双方处于胶着争夺状态。德军布雷舰一、三、五前来布雷,英军扫雷舰二、四、六前来扫雷。

    这一日,英军扫雷舰因为执行其他任务,没有来扫雷,结果德军布雷舰来布雷时被炸沉了。德军船员被英军救起后,非常生气,对英军发怒道:“你们太不负责了!没有严格执行规定准程,这在德国是要受到严重惩罚的。”

    英国人为此连连道歉。

    25

    此时,战争已然开始,德军绝不允许比利时人拖延他们的时间。

    埃米尔将军率军到达要塞后,立即派人前去劝降,但被比利时守军将领勒芒将军坚决拒绝。

    自从进入比利时境内的那一刻起,德军就不断受到比利时军队的骚扰,这令埃米尔将军大为恼火,德国人的严谨作风要求他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突入法国。

    面对列日要塞,德国人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埃米尔将军见劝降无效,不再废话,立即下令强攻。

    德军排着整齐的队形协同前进,这无疑成了比利时人最明显的靶子。德军死伤惨重,但从未有一个人突到距堡垒70米的距离内。

    德军并不准备变换队形,依然密集冲锋,因为埃米尔将军已然下令,不计伤亡,为攻克堡垒,需要多少兵力就投入多少兵力。

    在这场攻坚战中,作战双方的损失是极不对等的。比利时军队躲在堡垒中,向处于明处的德军展开了屠杀,而德军的火炮对比利时人的堡垒根本不起什么毁伤作用;比利时人几乎没有什么伤亡,而德军的伤亡却是惊人的。

    列日要塞可以经得起8英寸口径火炮,也就是203毫米口径火炮的轰击,埃米尔将军的现有火炮对比利时军队的堡垒根本无法摧毁,甚至连皮毛都无法伤及,炮弹落地上面,只是激起一些浮尘而已。

    乃木希典当初攻打旅顺要塞时,用的是11英寸口径火炮,也就是280毫米口径巨型攻城榴弹炮。203毫米口径火炮与之相比,的确逊色一些,但列日要塞的坚固程度据此依然可以窥其一斑。

    26

    李勐,硬汉子,最后看得也不由得心惊肉跳,德军的伤亡已令他不忍继续看下去。德军几乎是一排排地,并且是肩并肩地冲过去,直到中弹倒地。德军的尸体一层层地加高,最后几乎遮住了比利时人的枪口,他们不得不派人将尸体挪开,然后继续射击。

    埃米尔将军好像对德军的伤亡无动于衷,不停地催促他们前去送死。最后,李勐实在看不下去了,说道:“将军,不要再进攻了。我带人前去爆破。”

    埃米尔将军同意。

    李勐带着两个连的德军冒着比利时军队的炮火匍匐前进,当他来道堡垒近前时,喝道:“把爆破筒都传给我。”

    然而,没有反应,他向后一看,两个连的德军士兵已经全部中弹而亡。李勐与众德军各带了两个爆破筒,但现在只有他一个人到了比利时人的堡垒前,他所携带的炸药显然不足以炸毁敌人的堡垒。

    李勐将自己带来的爆破筒先放下,又冒着比利时人的密集炮火,从德军尸体上取来足够的爆破筒,然后拉去了导火索,急速滚向外侧。

    一声巨响,堡垒被炸开了一个豁口,德军蜂拥而如,终于突破了列日的外围堡垒群。

    然而,列日要塞依然毫发未伤,牢牢地阻挡在德军前进的道路上。

    李勐率领德军故伎重演,然而不起作用,列日要塞太坚固了,仅仅靠几个爆破筒,根本无法伤其筋骨。若对列日的12座堡垒进行爆破,其所用炸药量必须以百吨来计算。

    李勐也想不出别的好办法,最后只得说道:“将军,用坑道作业进行爆破吧,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

    埃米尔将军摇摇头,说道:“不行,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实施坑道作业。”

    27

    午夜。

    埃米尔将军指挥各旅再度集结,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势;然而,一切都是徒劳,不但未能突破列日要塞,反而使第14旅旅长还阵亡了。

    埃米尔将军正自心急如焚地在屋内来回踱步,李勐再度建议道:“将军,派人伪装成英军,混入列日,然后将勒芒干掉。”

    埃米尔将军说道:“好办法。”

    然后派出了一支由36名官兵组成的分遣队,穿上英军的制服,乘坐几辆汽车,开赴勒芒所在的司令部。

    然而,天亮后,行动失败的消息传到了埃米尔将军的耳中:特遣分队全部牺牲,无一生还。

    28

    “报告将军,鲁登道夫将军来了。他说他带来了一种秘密武器。”

    埃米尔将军听此,精神为之一振,亲自接了出来,握住鲁登道夫的手,说道:“伙计,你终于来了。”

    鲁登道夫,小毛奇的参谋,杰出的军事家,是年四十九岁。此前,他一直默默无闻,因为军阶不高,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但是,列日注定要使他一战成名。

    鲁登道夫首先接管了第14旅的指挥权,然后发动进攻,凭借自己的杰出军事指挥才能,迅速荡平了列日的外围防线。此时,列日的12座堡垒相互见联系尚存,但若将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它们已经处于孤立被围状态。

    鲁登道夫拨开氤氲迷雾,使问题得以解决的简便方法展现了出来。如今,只需对列日的12座堡垒各个击破就可以了。

    列日要塞坚固无俦,德军的秘密武器也该出手了。

    29

    此前,世界上最大的火炮口径是13英寸,约合330毫米的战列舰火炮,以及11英寸的固定榴弹炮,也就是乃木希典所用的那种280毫米巨型攻城榴弹炮。

    然而,这两种火炮只是“小巫”罢了,鲁登道夫将军带来了“大巫”,这就是420毫米口径的巨型攻城榴弹炮。

    这个“大巫”就是前文曾经提到的“大贝尔塔”,由克虏伯兵工厂制造而成,是以弹药制造者的妻子贝尔塔•冯•克虏伯的名字命名的。

    后来,希特勒德国造出了一种更大口径的火炮,与之相比,“大贝尔塔”又只能称为“小巫”了;而乃木希典所用的那种榴弹炮恐怕连“巫”都够不上了。

    纳粹德国的那种骇人听闻的大炮乃是800毫米口径的超巨型列车炮。

    后来的萨达姆伊拉克生产了一种1000毫米口径火炮,它发射的火箭增程炮弹可打到1200公里外的地方,端的诡秘可怖。

    30

    如今只说“大贝尔塔”——这种在当时可称为举世无双的大炮。

    “大贝尔塔”,连同炮架长达24英尺(即7.3米),重达98吨,其炮弹重1800磅(约为816.5千克),需要炮手200多人。

    这种大炮1909年即试制成功,到现在,德军已经拥有了5门此种大炮,而克虏伯兵工厂还在加班加点地生产这种骇人听闻的大炮。

    这种大炮将使鲁登道夫如虎添翼,所向披靡。

    据目击者说,这些大炮大得简直叫人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个怪物分为两部分,由36匹马拖着,人行道都给震动了,群众看见这个非凡的家伙,个个目瞪口呆,异常惊愕。

    “当年罗马人看见汉尼拔的大象部队时也不至于惊讶到这个地步。跟着大炮的士兵,个个身板挺直,神情肃穆,好像在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

    “这炮真是炮中的邪魔啊!”

    31

    此时,列日与外界已经失去了联系,若不投降,只能坐以待毙,因为他们已经完全处在“大贝尔塔”的射程之内了。

    8月12日傍晚,鲁登道夫下令开始炮击。

    炮手们用软物将自己的耳朵牢牢塞住,然后俯伏在地上,在距离炮位300码的地方按动了大炮的电控发射钮。

    6点30分,第一发炮弹出膛。炮弹的弧形弹道高达4000英尺,一分钟后命中目标。炮弹爆炸时的尘土、碎片和硝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圆锥形蘑菇云,高达1000英尺。

    比利时军队躲在堡垒中,胆战心惊,默默地等待着世界末日的降临。

    两个小时后,列日要塞的堡垒像积木一样倒塌了。勒芒成了俘虏。

    号称“天下第一”、“永不陷落”的列日要塞承受了德军45发炮弹后,彻底成为了废墟。

    此战使鲁登道夫一夜间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被誉为“列日英雄”,前途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32

    然而,战争之初小毛奇已经为德军写下了失败的伏笔。不久,西线陷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消耗战中。

    33

    洪清的视线始终在东线的俄国人身上,他并未太关注西线,因为此时德国人在东线的处境比西线要不利得多。德国一共有8个集团军,西线部署了7个,而东线仅有1个,但与他们对阵的俄国却集结了200多万军队。

    洪清知道,自己大展神威的时刻就要到了。

    34

    那慕尔,比利时的第二大要塞。鲁登道夫此时正在与那慕尔谈恋爱,忽然受到柏林总部的急电,令其速归。

    鲁登道夫连夜回到柏林,被小毛奇紧急约见,这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35

    德军的训练有素和高昂的士气给洪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他对德军极为欣赏,心道:“若由英明将领统率,德军将天下无敌。”

    当他们向比利时进军时,他们纵情高唱《德国至上》、《国王胜利万岁》,群情激奋,士气高昂,好像不是去前线战斗,而是去出席受降仪式。

    当德军行军时,突击步兵在前面开路,其后是马拉的野战炮,最后是一批批骑着自行车的士兵,他们在各占领地负责架设电线,完善通讯设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