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十二章 CAD和局域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八十二章 CAD和局域网 (第3/3页)

8位计算机运算技术水平,运行不了全自动的CAD软件。”李逸轩解释道。

    “有没有打算向市场推出?”

    “8位机我是不打算推出了,等我们的16位计算机上市后再推出去吧,这只是一款试用软件,是拿来做测试的。若要达到正是的商业化应用,这款CAD除了把半自动变成全自动外,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比如说局域网的问题就要解决。你看这台计算机只能与RAID单独相连,不能与其他计算机相连;如果不解决CAD设计只能是空中楼阁。”

    “这应该不难吧,美国早就已经有相关的同类设备交付市场使用,为什么不买来?”虞有澄问到。

    “Oranges I计算机没有相关的接口。”李逸轩回答到。

    当初李逸轩在设计计算机时,跟苹果的Apple II一样,根本就没有考虑联网的问题。

    不考虑联网一是出于节约成本考虑;二是现在的局域网硬件设备太大,只能用在小型机以上的体积较大的计算机,个人计算机还无法整合进去。

    第三,就是涉及到专利问题。

    局域网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七十年代初开始在学校投入使用,随后少部分科研单位也开始尝试局域网。但不过受限于技术和价格成本的原因,只有大型企业、研究所和高校才有应用。

    美国大规模局域网普及,是从80年才开始的。

    为什么是80年?因为局域网专利就在80年到期。在美国除了医药类专利是20年之外,其他种类专利跟欧洲和后世共和国一样都是15年。

    局域网概念是美国斯坦福的一名教授瓦尔什那在65年提出来的,同年他就注册了相关专利,并把该项专利授权给了IBM、国民半导体、DEC、施乐、德州仪器等几家美国大型企业。

    为了垄断局域网市场,这几家公司跟局域网的发明人瓦尔什那教授达成了一项排他性协议,就是几家公司每年向教授支付一笔可观的专利授权费,同时每年还拿出一笔很客观的资金支持他做研发;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瓦尔什那教授不能再向其他企业进行专利授权,特别是美国境外的企业。

    这笔专利费有多少?几家企业加起来,每年就高达100万美金。要知道这可是60年代的100万美金啊,那个时候的布雷森顿体系还没解体,是真正的黄金美元。

    对于一名在高校教书的教授来说,这可是一笔巨款啊,很多人奋斗一生都不一定能赚这么多钱,更何况每年还有一笔可观的研究经费可那。

    这种好事那会不答应,于是教授痛快的在合约上签了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