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拜访 (第2/3页)
开英特尔回国下海经商,想依靠代理PC产品开起自己的电脑公司,但改开初期的中国电脑市场太小,终于在1981年黯然收场,重回英特尔担任技术开发工作,后来成为英特尔公司的首席设计师。
按照历史轨迹,这时候的虞有澄在大陆的创业失败,为了还清欠债,他在香港开了一家新技术培训班。
以后世的眼光来看,虞有澄办培训班有骗钱的嫌疑,但是授课却是认真的。不仅仅他自己讲课,而且,还在美国找了一批计算机行业的教授,来帮忙授课。
可以说,授课的内容深度,并不亚于美国一流的学府。而学费也比美国的大学要便宜,平均每个学生连授课带卖电脑,也不过收费两三万块港元。若不是他落难了,也不至于这门低声下气,坑这么一点小钱钱。
1980年7月中旬,李逸轩打听到虞有澄创办的电脑培训学校的地址之后,带着里昂亲和礼物自上门来拜访。
来到教室门口,发现虞有澄正在给这批学生讲课,就没有打搅,就一直在门口站着。
站在门口向里看,来听课的学生大概有200来人,很多人的衣着跟这时期香港人的衣着有很大的不同,颜色很单调非常的素,显然是来自内地。这应该是来自内地高校和各研究所的师生。
李逸轩心想,即便招不来虞有澄这样的大牛,这帮学生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些人算是中国早期的半导体人才,他们中许多人在日后都会成为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技术骨干,有的下海经商搞起了电子产品生产或者销售,成为了大老板。
还有的,干脆就离开了中国,跟着虞有澄到美国去了,去为美国的半导体产业添砖加瓦。
对于这些人怎么说呢,作为后世人,再从头看这段特殊的历史和人,李逸轩的心情要不任何人都要平静的多。
李逸轩对他们的评价是,留有留下来的道理,走有走的理由。这时的内地,无论是制度还是环境都留不住人才。清华、北大、复旦这三大最著名的中国高校,集中了全国70%以上的出口留学名额,但都沦为了出口留学工作站,他们培养无数优秀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绝大多数又是一去不回,像韩大壮那种在国外毕业后就回去的人是少之又少。
李逸轩心想,若自己开一个窗口,把这些学生招过来回怎样?与其给美国的半导体事业添砖加瓦,我还不如把他们给收了。Oranges怎么说也是中国企业,环境要比当下的国内企业轻松的多,没那么多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更没有给人戴帽子的恶习。他们来肯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