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86章 诡异的活塞—5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86章 诡异的活塞—5 (第2/3页)

技术应该没什么难的吧?如果咱们要复制这款飞机,技术上应该可以实现吧?哦,对了,咱们可以不用a—1(h)上的折叠机翼。”

    对于航空技术陈耕不是很懂,但基于一名汽车设计师的理解,他认为以共和国当前的技术水平,复制a—1(h)攻击机的技术难度应该没那么大吧?而且在陈耕看来,a—1系列攻击机上最有技术难度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发动机,另外一个地方就是折叠机翼,共和国掌握折叠机翼技术要到差不多20年后了,不过那是舰载重型超音速战斗机,其折叠机翼的技术和a—1(h)这种最高时速只有500公里出头的亚音速飞机的难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既然润华实业仿制的a—1(h)已经没有了上舰的必要了,在陈耕看来那个折叠机翼已经没什么用处了:结构复杂不说,还降低了机翼的整体强度。

    郭明新点点头:“我大致看了一下,技术上的确不难,材料也只是最普通的钢材和铝材,咱们现在的材料技术和加工工艺完全能解决,不过您做这东西干什么?”

    郭明新疑惑不解的向陈耕问道:“现在是超音速战斗机的时代了,谁还会买这种老掉牙的东西?”

    陈耕没有向郭明新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把a—1(h)攻击机复制出来,现在国人、包括武器开发人员的思维方式还是奔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去的,飞机唯恐飞的不够高,导弹的速度唯恐不够快,射程唯恐不够远,a—1(h)这种老掉牙的家伙在他们看来绝对是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的东西。他再次向郭明新确认道:“郭工,你说真的?复制a—1(h)难度真的不大?”

    “真的不大,”郭明新再次肯定的点头,不过他也劝道:“不过老板,我觉得真的没有必要,这飞机的技术和性能指标都太落后了,而且不管是军用飞机还是民用飞机,咱们都绕不过中航技。”

    中航技?陈耕跟着皱起了眉头。

    中航技很可恶啊,在陈耕看来共和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简直就是官僚主义、部门利益和保守主义的代名词,这个主管着国内所有航空器材、导弹和火箭武器、航空飞行器零部件的进出口业务,也就是说,共和国所有飞机的出口业务都要交给中航技,先不说国家允不允许你自己开发制造飞机,就算你制造出来了,卖往国外的飞机你能且只能通过中航技。

    偏偏中航技坑爹的程度简直和中国足球有的一拼,哈飞的运—11和运—12飞机作为取得了欧美适航认证的两款飞机,如果不是因为中航技这个坑爹玩意儿的官僚和无能,早就成为了一款国际知名飞机,哪像未来那样,被中航技坑的半死不活。

    润华实业将来如果要生产飞机,或者出口飞机的技术,中航技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部门。

    头疼啊!

    烦躁的挥挥手:“中航技的问题咱们以后再说,就说这个a—1(h)吧,你们觉得大概要用多少经费、多长时间能够复制出来?”

    “这个……”郭明新和张鹏飞无奈的对视了一眼,苦笑道:“这个真不好说,主要是发动机什么时候能够搞定我们不确定,也许两年三年,也许三年五年,r—3350的升功率达到了50马力/升,和咱们改进后的金凤680q发动机的升功率差不多。

    金凤680q的最大功率是4800转,如果保持这个转速,金凤680q连300个小时都挺不过,r—3350可以保持最大功率转速3000个小时以上……”

    陈耕点点头,道:“这些我都知道。”

    言外之意,你们说这些没用,告诉我我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就行。

    郭明新和张鹏飞没辙了,认真的想了想,道:“5年吧!5年是最快的速度了,而且必须保证充足的经费供应。”

    张鹏飞跟着补充道:“其实如果只是机身的话最多2年就就可以搞定,主要是发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