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桶 第三百一十七碗 天策上将 总统全国军队 (第2/3页)
几个死忠的保护下,仓皇逃命。
“燕军如此勇悍,我方必败无疑。 燕朝之强大,并未因王钰的辞世而衰落,不如早降,或可保妻儿老小性命。 ”面南观望的吐蕃叛将摇了摇头,撤军而去,准备向大燕投降。 他应该庆幸,当日后投降之时,他说出这一战的情况时,王轼感念,不但保全了他地全家性命,还保证他可以荣华富贵的度过余生。
布达拉宫,七世纪吐蕃松赞干布为了迎娶大唐天子的文成公主而修建的宫殿。 作为汉藏两族友好团结的象征,一直保存,一千年以后,它已经成为这片土地的象征。
可是今天,它必须要见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大燕高祖武皇帝第二子,当今圣上册封的威王殿下,西南行军副元帅王轼,要在宫前广场检阅三军。 后世史学家,把这一天当作是这片土地纳入中央朝廷直接管辖的开始,而依此证明,这片土地,自古便是中国领土。
本来作为副元帅,他是没有资格检阅军队的。 但此时,西南行军元帅呼延灼正尴尬地站在王轼地身边。 当他从成都出发,带领数大军准备救援王轼的时候,王轼却已经先他一步进入逻些城。
八百骑到底是怎么击退数万叛军地,至今他没有弄明白。 反正当他带领大军到达逻些地时候。 王轼率全城军队出城迎接他。 据说,有吐蕃叛军将领向王轼投降,并甘愿作为先锋,攻取逻些。
不管如何,呼延灼这次栽了,栽在一个黄毛小儿的手里。 如果这场仗由他直接指挥,攻下吐蕃也是易如反掌。 可前提是,他手里有三省军队。 而王轼。 只有区区八百武备堂学生军。 更不可思议的时,进入逻些城的时候,他的八百骑还有五百七十多人。
“启禀王爷,时辰到了。 ”传令官飞马至王轼跟前,跪报道。
“好,传我命令,检阅三军。 ”王轼全副武装。 带领一班武将,走过集结在布达拉宫广场上的数万精锐川滇雄师。 这一幕,常常被世人与当年霍去病封狼居胥相提并论。 而且,威王八百破吐蕃,被那些茶馆说书的先生们演绎得几乎离谱,而且有多个版本,真伪难辨。
北京
每当红翎信使冲进城里地时候,老百姓都会认为是有捷报传来。 几十年以来。 中原百姓已经习惯了胜利,以至于他们都不会太过激动了。
“大捷!吐蕃大捷!燕军大破吐蕃,光复全境!大捷!”信使在城里绕着圈的奔走呼告,不过老百姓并没有表现出太多地热情,至多扭头看看他,然后各忙各事。 从高祖武皇帝开始。 胜利太多了,已经不新鲜了。
兵部尚书韩世忠接到捷报的时候,还以为搞错了,因为呼延灼几次三番上报,说是今年不可能平定吐蕃叛乱,必须等到明年开春。 可当他拆开军报读完时,他怎么也不敢相信那上面写的是真实情况。
不要忘了,他也是军人出身,血泊里滚出来的。 八百人怎么可能战胜几十倍的敌人,还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可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由不得他不信。 遂飞报宫中。 上达天听。
“沈公公,陛下在何处?”南书房外。 韩世忠拦住沈拓问道。
“尚书大人,陛下一早就去了天章阁,午膳也在那里用的,您有什么事吗?”沈拓回答道。 韩世忠一听这话,不沈皱起了眉头,天子不务正业,终日与那些夸夸其淡地儒生们坐而论道,这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先帝不读书,照样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
“前线传回捷报,我军克定吐蕃,光复全境。 臣正要向圣上报喜。 ”韩世忠面露笑容,晃了晃手中军报。
沈拓一听,难以置信的问道:“这怎么回事?不是说要等到明年开春再进兵么?怎么,打完了?”
韩世忠哈哈大笑:“早打完了,威王殿下都已经在回京的路上了。 唉,老夫也是上阵十几年的人,还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后生可畏啊。 ”
沈拓也是满心欣喜,他是瞧着王轼长大的,先帝归天,后辈如此争气,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当下便领了韩世忠前往天章阁报告。 其时,天子王战正在听朱熹讲解理学。 王战本人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