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桶 第三百一十五碗 威王殿下白衣渡江 两百铁骑击破千军 (第3/3页)
兵地荣誉,有谁愿意退出?
“很好,今夜你们饱餐一顿。 收拾行装,明日一早,直奔战场!”
当夜,朱武向王轼讲述了前线的势态,逻些城,也就是布达拉宫所在地,守军被困数月。 呼延灼一直没有发出强有力地援军,只是按时送去补给。 吊着守军的命。 叛军组织了数十次进攻,但都被忠勇的燕军打退。 叛军见久战不下,开始联合,目前已经在逻些城聚集了数万兵力,看样子似乎准备等到冬天发动致命的打击。
而且叛军还时常派出部分军队绕过逻些城,骚扰燕军运粮部队,威胁后方与前线地补给线。 从成都出发。 进入吐蕃,有可能马上就会遭遇敌人。 八百人,实在太少。 但最困难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吐蕃境内,中原人士一旦进入,因为地势太高,空气稀少,会出现头痛。 气短,胸闷等病状,实在是苦不堪言。 身体强壮的三两天就可以适应,稍微不慎,有可能六七天才能恢复。
如果王轼执意要去,那就必须面对从成都出发。 一直到逻些城千里之间地叛军部队。 到底有多少人,难以估计。 运气好的话,或许能避开一些,运气要是不好……
王轼似乎并不害怕,第二天一早,他就带着八百骑出发了。 出成都,越过大渡河,直扑吐蕃境内。 那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人烟稀少,常常奔走半天看不到一户人家。 不过这样也好。 没有人也就不存在敌人。 如果能一路平平安安到达逻些前线,那自然最好不过。
到时候。 自己在逻些城里,呼延灼不敢不发兵。 虽然自己假借视察为名,冒进前线,但好歹是亲王身份,呼延灼知道轻重地。
一路星夜兼程,越往西走,部队人马渐渐开始出现朱武所说的病态,连王轼自己也感觉到心慌气短,就是原地站着也好象背了几十斤的石头。 不信邪的他现在才知道,这里果然是虎狼之地。
一道金沙江横在面前,本来这里以前不叫金沙江,但因为此地河中盛产金沙,自宋代时有许多人在河中淘金,由此得名。 但战乱一起,淘金人早就逃命去了,金沙江畔,空无一人。 两岸都是群山环绕,只闻兽鸣鸟叫,何来人烟?
看着湍急的河水,王轼本事再大,也是一筹莫展,只得派人四处巡访,看附近有没有人家,借得船只渡江。 倒是皇天不负有心人,还真让他找到了,有祖居此地地百姓,不愿离开家园。 听闻朝廷官军前来,这些百姓不胜欣喜。 因叛军作乱,焚毁百姓船只,他们中有地人把船埋在地下,躲避搜查。
此时挖出渡船,运送官军过河,自是不必多言。
因船只较小,一次至多运送二三十人,王轼随先头部队过河,正被“高原反应”所折磨,忽听杀声四起!
“王爷,中埋伏了!”辛弃疾“呛”一声拔出佩刀,护在王轼面前。
只见那群山之间,奔出无数人马,直向他们扑来!此时渡过河地,不过两百余骑,还有五百多人在河对岸等待,情势万分危险!
“来人,保护王爷回去!我断后!”辛弃疾表现出了武备学堂地军事素养,临危不乱,命令部队保护王轼回到对岸。
王轼其实也有些慌乱,但仔细一看,对方兵力远超我军,只怕十倍不止,至少也当在三千人以上,况且从四面八方冲过来,一旦短兵相接,我这两百多人只会全部被逼入河中淹死!
敌人渐渐接近,多是步兵,王轼一把推开辛弃疾,大声疾呼:“敌军忽至,退则必死!本王愿与将士们一同战死!有胆的,跟我来!”遂翻身上马,从怀中取过面罩戴上。 这却是有原因的,只因他长相俊美,甚至是柔美,吓不到人,临阵之将哪个不是凶神恶煞?辛弃疾建议他戴上凶恶的面具,恫吓敌人。
此时,众人只见白马白袍一少年,面罩恶鬼面具,一马当先,直冲敌阵!但在数千人的敌军面前,他单枪匹马,何其弱小?
怪事随后发生,王轼一冲入敌军,手中镔铁长枪上下飞舞,竟连挑数人!其他敌军居然纷纷后退!甚至还有人吓得避让不及,摔倒在地!
“弟兄们,保护王爷,杀!”辛弃疾被王轼英雄所震动,再不迟疑,率领过河的两百余骑,全力冲杀!
王轼早已杀得性起,那手中长枪从不虚发,每刺必中!在如潮的人群中,他地白袍尤其醒目,所向披靡!想当初,西楚霸王冲锋陷阵,恐怕也不过如此!
不到一顿饭的时候,叛军仓皇撤退,王轼取过硬弓,连发三箭,射杀对方三名骑马的将领。 敌人军心大乱,溃不成军。 两百人,竟然击退了十倍以上的敌人!尽管,对方只是一群没有受过专业军事训练的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