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桶 第三百一十五碗 威王殿下白衣渡江 两百铁骑击破千军 (第2/3页)
等人?当年她跟随先帝时,幽云系将领都见识她的手段,更不能开罪。 况且自己这次重新出山,完全是她一手提拔,她的意思,自己不敢不遵从。
思之再三,硬着头皮回答道:“回殿下,今年恐怕不能再战了。 距离冬天,还有两个月,两个月的时间不可能击败吐蕃叛军,到时候我军撤回,先前的战果只怕又要拱手让人。 ”
王轼听完,已经知道他的意思,也不说破,直接起身。 呼延灼以为他要歇息,连忙吩咐道:“来人,替殿下安排食宿,务必……”
“不必了,本王要去前线视察,就不停留了。 ”王轼一语既出,满堂皆惊!威王刚到成都,屁股还没有坐热,又要深入前线?就连朱武也变了脸色,他教了王轼三年。 深知这位王爷做事情有魄力,但刚到成都不到半个时辰,就要马上进入吐蕃,这恐怕不妥。
于是上前劝道:“王爷,不必急于一时,且休息几日,养足精神……”
王轼笑了。 对自己地老师说道:“先生,我等得起。 国家等不起。 ”这话一出来,堂上众将包括呼延灼在内,都面有愧色。
朱武不再坚持,毛遂自荐:“既如此,卑职陪同王爷一起去,也好保护。 ”
“不用,先生还是留在帅府听候呼延元帅调用吧。 ”王轼随口这么一说。 朱武马上心领神会,这是要他在成都盯着呼延灼。
王轼颇有深意地看了他一眼,转而对呼延灼说道:“元帅,本王走得匆忙,没有带卫队。 是不是麻烦你派一队兵马?”
呼延灼心中暗思,反正你又指挥不动军队,自己要去前线涉险,便由得你去。 到时候知道那里条件有多艰苦。 自然就知难而退,回北京去了。 想到此处,连连点头:“既如此,那就请王爷在成都军队随意挑选数百人作为卫队,也好保护王爷周全。 ”他倒也不笨,先把话说明。 只是“数百人”。
王轼淡然一笑:“好,那就在武备学堂的学生军里挑选吧。 ”
征讨吐蕃的大军都驻扎在城外,朱武带来的几千学生军驻防大营西北角,这些人都是王轼的同门师兄弟。 可不要为学生军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黄毛小儿,他们进入武备学堂之前,绝大多数都是军中的青年才俊,有着丰富地实战经验。
威王要挑选卫队,朱武将全部人马带出,列成阵势,供王轼检阅。 到底是天子门生。 那精神面貌自是不同。 勇武不凡自是不必多说,这些学生军有一个显着的特殊。 那就是傲气。 威王驾到,没有一个人低头,全都昂首挺胸,目光随着王轼而移动。
“本王要挑选数百人去干一件大事,一件极其危险地大事,若得成功,参与者必将名垂青史。 到时候,朝廷必然大加封赏,我可以保证,活着回来地人至少可以连升两级,并且得到皇帝丰厚的奖赏。 本王还听说,吐蕃叛军首领历年来聚积了许多钱财,堆得象泰山一般高,如果打败他们,这些钱财都分给你们,有谁愿意去地?”王轼骑在马上,大声问道。
数千军队,立时许多士兵毫不犹豫的举起了手,王轼看罢,点了点头,扭头对朱武说道:“举手可以走了,没有举的留下。 ”
不多不少,刚好八百人,朱武不无担忧的说道:“王爷,吐蕃叛军号称全境之内,拥兵七万,您区区八百骑,是否太过冒险?”
王轼一声冷笑:“我就是要做给某些人看看,他们一再声称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不适应作战。 我这八百二十骑如果侥幸打了胜仗,到时候他们还有什么理由拖延?”
朱武当然知道自己这位学生地用意,但还是不放心:“王爷,话虽如此,但您千金之躯,不可亲自犯险,若真要剑走偏锋,不如卑职代替您去如何?”
“你替不了我,我是王爵,分量比你重,他们不敢让我有什么闪失。 朝里有些事情我不方便跟你明说,反正这场战争,必须在今年结束。 ”王轼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朱武还能说什么?
一身白衣,坐骑白马,王轼就如同民间演义中那些白马银枪的勇将一般跨出行列,对在场的八百名士兵说道:“你们刚才没有举手,本王偏偏就让你们去。 或许你们中有人听说过,我是你们的师兄,不要以为这场战争武备学堂学生军是旁观者,现在,本王就要带领你们去作战。 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是你们报效国家的时候。 为了武备学堂的荣誉,你们必须奋力作战,现在我问一句,有谁要离开的?”
八百人一片沉默,没有任何异议。 早就听到传闻,说是曾经有先帝的皇子在武备学堂求学,没有想到,就是眼前这位威王殿下。 能跟随王爷作战,这当然是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