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2 喝喝酒聊聊天 (第3/3页)
方式只要是上过化学课的现代人都是应当有所了解的。
黄俊明的话似乎让李世民又是震惊了一番,这些东西不算什么稀罕物事,但组合起来却能制成晶亮通透的玻璃,这让李世民有些不可思议,但道士嘛,总会一些这种奇妙的法术。李世民也能想得明白,再一想想葛洪曾经言及玻璃是可以人为制造的,李世民也释然了,葛洪既然说过玻璃是人制造的那肯定也就懂得玻璃的制作之法,黄俊明和葛洪同为道家,会制作玻璃倒也不是很稀奇。不过听黄俊明不知道配比,李世民又有些为难起来:“仙师,您既然知道配比,这玻璃之事怕是还要麻烦您了。朕也想看看这玻璃制作的酒具是个何等模样。”按照李世民所想,既然道家知道制作方式,那就让道家去做就好。
黄俊明听到李世民的话可是大感不屑,中国古代的发明技术很大一部分都是由道家发明的,看来这玻璃也要在道家的手中重放光彩了,虽说对李世民这种坐享其成的方式有些鄙夷,但黄俊明没有理由推脱。这玻璃正好让那些“科道”们练练手,自从天仙宫道士分科之后,科道们可是整日闲的没事做,交给他们也是让他们了解一下,这化学的奥妙,反正黄俊明可没闲心去烧什么沙子。
————————————————————————————————————————————————————
古中国人会烧制玻璃是有文字记载的,往往看历史文,主角一旦穿越便是制造玻璃,其实是一种误导,但是如果从隋朝时期制作工艺失传的情况下来看也行的通。
中国对琉璃有两种含义,一是可做琉璃瓦的琉璃,这种琉璃和玻璃在材质、性能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从来没有被称作玻璃;另外一种琉璃和玻璃有关。单指秦汉到隋朝之前的琉璃制品。而且中国古人是不缺乏对玻璃的认知的,从梵文拉丁字母的转写来看,玻璃实际较琉璃更接近原音,佛书“颇置迦”的译法也可以作为旁证。因此,“玻璃”这个音译日益普遍。玻璃在古书中又写作颇黎、颇梨、玻瓈等。我们所能见到最早使用“颇黎”这一说法的,是汉武帝时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在唐人的诗文中,“颇黎”、“玻瓈”等词已屡见不鲜,李贺、温庭筠等人的诗作中都有。有意思的是,李白的一个儿子,便取名为“颇黎”,有人据此说李白一家人有深厚的西域情结,并进一步得出李白是胡人的说法。这是题外话了。
“玻璃”一词的出现,可能要到南宋。陆游有诗句说:“玻璃江水深千尺。”又说:“玻璃春满琉璃钟。”这两个“玻璃”都不指玻璃本身,而是用来作比喻的。前者是说江水晶莹剔透;后者说的是眉州(在今四川)产的一种酒,叫“玻璃春”,其酒色明净如玻璃。明代以后,“玻璃”一词便很流行了(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带回了制作玻璃的工匠。)
另有说法称约公元前1000年前,中国制造出无色玻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