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王宝藏》第二十六章 未解之谜 (第3/3页)
工程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生物学、医学等多门学科,代表了当时世界科技领域的最高成就。这些科学,经过几百年无数科学家的艰辛探索,迄今已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其中很多明代的科技,不见得比当今的科技差。仅郑和宝船的建造,现在虽然造出了模型,但仍然差距甚大。在中国造船技术与日、韩三足鼎立的今日尚且如此,我们就不能妄自尊大,轻视古人的研究成果。从一个大国的角度来说,当前中国提倡文明复兴。但一个国家没有找到伟大文明的依据,何谈复兴?这是其一。其二,上述这些科学门类,对近代的中国而言,多为舶来品,也就是通过学习西方的科技得以推进社会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些中国独有的古代科技资料,追根溯源,去粗存精,不仅能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还会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科学门类,做到中西结合,今古相融,必将提升中国的科技实力。其三,这些资料具有宝贵的文物价值,一旦向世界展示,将会引起轰动,使那些诋毁东方文明的谰言不攻自破。而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资料发掘后,将会唤醒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激发热血男儿的探索热情,催生炎黄子孙的奋发精神。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如果找到进军海洋的历史和心理依据,将会对中华民族产生难以估量的积极影响,提振大国的勇气和信心。”
这一席话说得慷慨激昂。一姝本想与他辩论,却见萧邦一直低头沉思,便住了嘴。
张耳东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便转头问萧邦:“小萧,你在想什么?我刚才讲的,还有几分道理吧?”
“张船长高瞻远瞩,令萧邦十分感佩。”萧邦点头,“不过,我却是在想另外一个问题。”
“你在想,是不是这个刘大夏将资料藏起来后,如何被后世的林道乾弄到手的?”张耳东问。
“也不全是。”萧邦摇摇头,“既然费教授说林道乾得到了这份资料,那么这个过程就变得次要了。但我敢肯定的是,林道乾对郑和资料的看重,决不亚于那些珍宝。”
“何以见得?”张耳东似乎来了兴致。
“林道乾在朝廷和其他海上武装的逼迫下,最看重的就是如何建立一支类似郑和的庞大船队,以扳回屡屡失利的局面。建船队,一是财力,二是技术。财力呢,他纵横海上几十年,亦商亦盗,应该积累了相当的财富;而技术,在郑和的帆影消失在海上之后,官方复又禁海,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一落千丈,可能是他最头疼的问题。在他之前的郑和船队,举世无匹,别说掌握其全部技艺,即便是学到三四成,也足以对付当时的大明水师。”萧邦说,“因此我觉得,林道乾会更看重郑和资料,并将其视作东山再起、称霸大洋的秘密武器。”
“如果林道乾真的有这些资料,他在兵败之后逃往北大年,完全可以将这些资料带上呀。”一姝插嘴。
“如果费教授所言不虚,林道乾就根本不会带走这些珍贵的资料。”萧邦摇摇头,“别忘了,林道乾在北大年据地称王,是后来的事。他败走海上后,惶然四顾,辗转多处。也就是说,当时的情势紧急非常,生死悬于一线,前程更是茫茫,他不可能将被他视作根本的郑和资料带走,因为如果佚失资料或被外邦抢去,他就成了千古罪人。别忘了,林道乾在海上曾拒绝与他国海盗合作,并痛击过倭寇。况且,如费教授所言,他既然费尽心力埋藏重宝,就有极大可能将这些资料与重宝一并埋藏。”
“小萧虽然是推测,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张耳东颔首笑道,“不过,如果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凭空臆测,并无多大的用处。”
萧邦点点头:“我想,费教授虽然没有对张船长讲林道乾是怎样得到郑和资料的,但张船长既然与费教授是莫逆之交,总能从侧面了解一些情况吧?”
“是这样。”张耳东说,“费教授穷一生心力,志在寻得林氏宝藏。为此,他遍访泰国、新加坡、印尼、日本、美国等地,甚至不惜自己的身份,加入了秘密组织神刀社,可谓用心良苦……”
“那么,张船长与费教授结识,恐怕也与这神刀社有关吧?”萧邦打断了他。
“你怎么知道?”张耳东面露诧异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