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王宝藏》第二十六章 未解之谜 (第2/3页)
“老船长,虽然我生在美国,但对15世纪中国航海家郑和的事迹,也算略知一二。我翻阅过美国《百科全书》,大概记载如下:15世纪初期的中国将领郑和,几乎于葡萄牙人乘船绕过非洲抵达印度一百年前,就率领海军对印度洋做过七次远征。这是世界皆知的事情,怎么会是秘密?”
“是吗?”张耳东哼了一声,问一姝:“那你告诉我,郑和下西洋各类船只的长度、宽度、结构方法及各类船只的武装配备等是怎样的?郑和舰队的编队组成、指挥方法、通讯联络、号令传达等又是怎样的?郑和所乘坐的指挥旗舰及其他各船的航海日志都记载了什么?郑和所率领的水师官兵的训练方法是什么?他七次率领巨大船队远航而无一败绩,既使在航海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也很难做到,他在没有现代通信导航的情况下是如何做到的?郑和舰队的后勤补给系统又是如何实施的?随船官兵的健康、疾病、医疗状况又如何保障?”
一连串问题把一姝问懵了。她讷讷地说:“我……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这样形容郑和船队: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李约瑟作为一位外国学者,却撰著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样的重要文献,是很了不起的。但他的著作,也未能回答我上述的问题。”张耳东冷冷地说,“事实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无非是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以寻求真相。然而,真正的真相,焉能揣测而知……”
“老船长是说,林道乾的宝藏里,可能有这些珍贵的文献?”萧邦将身子前倾,插话道,“可是,不是有学者研究过,在明朝成化年间,这些资料被官方销毁了么?”
“看来小萧倒也不是一无所知。”张耳东说,“对于这个事,官方民间都有一些说法。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离郑和最后一次远航三十年后,明宪宗突然动了下西洋的念头,命兵部调出官档《郑和出使水程》,但这些珍贵的资料却不见了。对此段事迹,明人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中有比较全面的记载: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继位时,依照前任户部尚书夏原吉的奏请,下诏停止宝船下西洋。朱棣之孙朱瞻基继位后,虽开禁令,复又禁止。成化年间,有太监为迎合明宪宗,举永乐皇帝朱棣下西洋的盛况,明宪宗朱见深即下诏索要《郑和出使水程》,兵部尚书项忠急命官吏入库查找。兵部郎中刘大夏便将书卷事先藏匿起来,吏遍寻不着。项忠鞭笞吏,令其再查,最终也未能找到。项忠怒斥吏:‘库中的案卷怎么可能丢失?’刘大夏在一旁应对:‘三宝下西洋,费银粮数十万,军民死伤以万计,即使得其宝而归,于国家何益?这是一大弊政,以往大臣屡屡上谏过。旧案虽有,也应当毁掉,以消除祸根,怎么还追究有无呢?’项忠听后,叹道:‘君阴德不细,此位不久属公矣!’刘大夏后来果然升任兵部尚书。”
张耳东又喝了一口水,继续说:“《郑和出使水程》,记载着郑和及其部属二十八年远航的心血,是用生命和鲜血创造的航海经验教训,还有前人积累的航海经验和国防机密,怎么会说没就没了?后人皆以为刘独断专权,擅自作主焚毁了这次资料。但刘大夏系明朝中期一位重臣,先后辅佐英、宪、孝、武四位皇帝,是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非见识浅薄之辈,可能会因循守旧,不主张海洋权益,但亦没有明证是他‘焚毁’了郑和资料,更大的可能是藏起来了。当然,也有当代学者论证,说清朝在搜编明代史料时,朝廷亦不主张海上贸易和海洋权益,故意将郑和资料删除甚至焚毁。
“然而费教授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发现林道乾当年纵横海上时,曾花了很大的精力寻找《郑和出使水程》。费教授在一次酒后兴奋地对我言道,他已知道林道乾秘密收藏这份关乎国运兴衰的惊世资料,但却没有告知原委。唉,随着教授不幸遇害,林道乾是如何得到这份无价资料的,已成未解之谜了。”
“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就算您讲的《郑和出使水程》找到了,又有何用?”一姝问。
“小姑娘,你不懂。”张耳东哼了一声,“郑和下西洋资料,包含了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磁力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