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八斗 (第2/3页)
一样,从赵怀安开始往下,每日吏士们都要背甲绕营跑操,磨炼体能和意志。
所以在几次遭遇战中,南诏军忽然就发现一支重步穿插绕到了自己的后方,这直接突破了他们对重步的理解。
也正因为这种日常的体能训练,保义都最喜欢用的战术就是侧击、绕后战术。
既以机动性穿插进敌军薄弱处,再以重步给予敌军致命一击。
这种战术最适配的其实还是骑马或者骡子,这样可用长距离机动穿插,如此不仅再局限完成战术目标了,更能作为战略力量去使用。
但奈何,此时的保义都还没这个资本组建一支骑马或者骡子的重步。
当年截断漕运税赋的淮西军才有这个实力来养数千骡子兵吧。
而除了技战术和坚韧之外,保义都第三个强,也就是真正的硬实力,就是那一身铁铠了。
赵怀安发家就是从三副吐蕃人的铁铠开始的,此后他就一直重视铁铠的积累。
不仅为军中勇士配三层甲,寻常吏士所用之兜鍪也是极坚硬,只露两目,必要枪箭不入。
而这些铁铠重步,除了一身甲胄外,还常佩各类重兵,或八棱棍棒,或金瓜骨朵,或长柄双刃斧,所以西川其他军的,私下也称呼保义都为“硬军”。
不仅作战风格硬,更是字面意思上的硬!
可现在,赵怀安听到什么?他引以为傲的铁铠重步,竟然吃不住对面的弓弩!这让赵怀安对敌军的弓有了好奇。
这会,赵怀安见众将各个焦急羞愧,笑着安慰众人:
“那么着急作甚?敌军被咱们围在山上,还能插翅膀跑了?慢慢来!”
说着,赵怀安走上前,开始观察南诏军在印版山的阵地。
整个印版山自北向南竖列着,自西部和西北两部各有一处山岗,南诏军在这两个山岗上都立有营帐。
然后在两山岗之间,时不时能看到一处小木寨,上头可能只有几人,但因为本身立在斜坡地上,非常难打。
此外,在敌军印版山阵地的东侧腰坡处,南诏军还布置了两处兵寨,随时可以支援西部和西北的两处山岗。
然后在印版山阵地的南侧山脚,那里有一块野稻田,应该是山里的一些獠人们随手撒的。
而稻田的南侧,保义都的另一营,也就是陈法海率领的八队兵马就部署在那,如此就与另外两营,钳击敌军印板山阵地。
但陈法海布置在那里也有问题,那就是印板山南侧靠近大渡河,这里的山地走势已经非常低矮了。
陈法海他们营,在山下做任何兵力的调度,都瞒不过山上敌军的眼睛。
而在印板山的西侧,那里只有一条极其狭窄的山路通往小岭,然后就是断崖和西侧滚滚流经的大渡河。
所以,王进此前就没有在西侧布置人手。
赵怀安将这些都看在眼里,并对这些信息做着自己的解读。
从这也能看出,打了这么久的仗,赵怀安的军事才能增长飞速,这本身就和他是一个高素质人才是密不可分的。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将帅,那你就不能只学兵书战策,你需要懂天文、明地理,察人心,这些方方面面的素质共同构成了你的战场决策能力。
而赵怀安在前世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素养,现在经过几个月的高强度军事指挥,越是越发得个中三昧。
现在,赵怀安在看到战场形势后,脑子里是这样想的。
虽然刚刚赵怀安嘴上和众将说着什么急,但实际上赵怀安还真的就蛮急的。
此时,敌军在山上阵地布置了千人兵马,他要围的话,当然也能将这些人围死,可问题是,汉源谷地的战斗随时可能爆发。
按照杨庆复的战略,此战先手必是黄头军攻打谷地的汉源城。
可咱们知道汉源城的重要性,南诏军会不知吗?所以,一旦汉源城的战斗打响,敌军必会派兵增援,而到时候,杨庆复也需要加码兵力。
如此,两方各来一回,决战也就因此而爆发了。
但问题来了,保义都原先被部署在垭口坡,是要肩负抄击南诏军后路的任务的,现在赵怀安都不清楚,自己这边的调度,那边杨庆复知不知道,更不用说在这里消耗时间了。
所以,赵怀安很急,他必须在短时间内就拿下此山敌军,然后快速回援垭口坡。
所以这山肯定是要打的,但从哪个方向打,却需要好好想了。
首先就要排除南面的陈法海,因为他们前方有一片野稻田,其余并无遮挡。
一旦从这里主攻,敌军可居高临下,随意射杀冲山的保义都吏士,从此方攻山,损失太大。
此外,从北面攻山也不行,因为这一面的山坡更加陡峭,保义都攻山时都披甲,本身就灵活不足,一旦从这里攻山,连坡都上不去。
这样,最合适的攻击方向就是山坡的东面,那里不仅截面更长,利于部队展开,坡度也非常适合,唯一可虑的是,敌军也考虑到了这个,所以专门在此面山的腰间设了两处兵站。
如此,直接从这里进攻的话,战术意图太明显了。
于是,赵怀安想了一下,便做如下调度:
“以陈法海所部八队分三番,前后交替进攻以牵制南诏军注意,同时北面的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