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75章 首日14.6万单,成交额570万!马立云:我是正经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75章 首日14.6万单,成交额570万!马立云:我是正经人! (第2/3页)

菜。

    他们只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筷跑身上!

    “走!”涛哥骑上电瓶车,急冲冲地赶向筷跑休息站。

    与此同时。

    沪城,龙漕路200弄,易园写字楼。

    筷跑买菜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终于赶在年前完成了功能测试并顺利上线。

    “老梁,多少单了?”

    裴毅走出办公室,冲着梁昌林喊道。

    “首小时5.1万单!”梁昌林抬头应道,两眼放光。

    他这才体验到,有老板力挺,不缺资金和流量的感觉。

    产品上线仅六十分钟,每分钟高达850单,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叮咚社区在他手里做了大半年,巅峰时设立了47个站点,每日订单量却始终没能突破两万单。

    放在筷跑,两万单轻轻松松。

    “不错,我之前怎么没想到开辟买菜业务。”裴毅眉头微蹙道。

    “要是被裴总想到,我哪有机会跟您一块共事?”梁昌林开着玩笑道。

    筷跑买菜在沪城的供应商有光明、永丰蔬果、庞士水产等两百多家食品公司,并与青浦、浦东和奉贤等区的农业合作社建立了采销关系。

    拥有六座占地超一万平米的中心仓,可与前置仓形成供货网络,将一千多款商品,以29分钟的配送时效,为买家送货上门。

    买菜业务的复购频率与外卖业务不相上下。

    一旦在一二线城市形成规模,以高频带低频,筷跑的团购业务也能跟着水涨船高,实现断层式的领先优势。

    裴毅笑了笑没说话,梁昌林的能力他看在眼里,或许线上运营不如年轻人,但供应商管理很有一套。

    包括光明、永丰、庞士在内的两百多家供应商,大多是他带人一家家谈下来的。

    “等业务规模上去,买菜频道未尝不能成为独立的事业部,加油。”

    裴毅拍了拍梁昌林的肩膀鼓励道。

    作为筷跑CEO,给下属画饼也成了裴总的日常。

    “谢谢裴总,我会努力的。”梁昌林点头应道。

    尽管裴毅才二十八岁,属于标准的八五后,梁昌林却不敢小觑他。

    在外卖行业,裴毅带领团队,正面击败了饿了么。

    在团购行业,裴毅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从第五名跃居行业第一,运营策略和竞争手段,丝毫不输于张涛、王鑫这样的商界成名人物。

    如今,饿了么创始人章旭豪、前拉手网CEO单嘉伟等人,均在裴毅手下做事,梁昌林并没有觉得不自在。

    毕竟论名气和行业地位,单嘉伟比他强得多,人家都对裴毅马首是瞻,他哪有资格挑剔?

    另一边。

    许汇区,华泾镇的一间出租房内。

    张朋抱着自己的顶头上司,猛地嗅了一口道:“玲姐,你真香。”

    陈凤玲嘻嘻一笑,转身抱着眼前的小奶狗,心想:刚毕业的大学生确实能干,这才半个小时,又黏了过来。

    “我怕你身体扛不住。”陈凤玲拍开他的手,嗔怪道。

    “你说我不行?”张朋怒了,二十三岁的年轻人,可听不了这种话。

    不等陈凤玲作出反应,他便轻车熟路地直奔要害。

    五分钟后,张朋气喘吁吁地躺在一旁,满脸羞愧地说:“玲姐……”

    “没事,可能是你最近太累了,我买只老母鸡给你炖汤补补。”陈凤玲轻声安慰道。

    “玲姐,我一定会报答你的。”张朋感动地说道。

    “下次可不允许用五分钟报答我哦。”陈凤玲妩媚一笑,戏谑地打趣道。

    她拿起床头的手机,打开筷跑APP,昨天下班时,她在公司楼下接过了一张筷跑买菜的宣传海报,这才知道,筷跑继外卖、团购业务后,又进入了买菜领域。

    这在2013年可是新鲜事!

    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各种食材,很对打工族的胃口。

    因为平日下班就七八点了,菜市场和超市要么关门了,要么只剩爷叔阿姨挑剩的残次菜。

    谁愿意买?

    “崇明土鸡,枸杞,人参,香菇……”

    陈凤玲将需要的菜品逐一加入购物车,接着进入订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