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五十六章 出现假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五十六章 出现假货 (第3/3页)

利润才两毛多点,如果换成塑料包装。一个袋子最少成本要两毛,相当于卖出瓜子还要赔钱。

    更关键一点,现在黄原市内找不到生产塑料袋包装的厂家。

    所以想来想去,只能在印刷上开动脑筋,将五香瓜子包装袋原本的印刷换成多色丝网印刷。

    丝网印刷最早起源于国内,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了,名叫夹缬印花方法。随着发展,技术愈发成熟。到唐朝时,宫廷里穿着的精美服饰就有用这种方法印制的。

    现在丝网印刷起源于西方,原理是透过单色的油墨滚筒,把预先设计的图案压印在包装物上。如果是多种颜色,则需要数次上色。

    在后世,丝网印刷广泛应用。各种丝织品或者衣服,还有陶瓷,玻璃等上边的图案文字,都是用这种方法印刷。

    现在王满银家的出货量,一个月大约需要三万个包装袋。如果采用三色丝网印刷技术,其实成本并没有高多少。

    他之前找人问过原西县的印刷厂,没有哪家能做到这一点。

    所以只能去黄原印刷厂看看,是否可以做到三色印刷。

    如果换上新包装,县城里这些造假者短期内应该没办法破解。就算真破解了,也会考虑成本问题。

    “卫东,这件事情我知道了,随后我会重新找人印制新包装……”王满银简单解释一下自己的想法,并没有说太细。

    “嗯,王哥,你心里有谱就行。另外还有个事儿……咱们是不是可以把五香瓜子卖到其他县市了。前几天,有人特意找上门,说自己是临县过来进货的!”

    “这个以后再说,先把原西县做好,”闻言,王满银直截了当摇头。

    对于自家炒瓜子生意,他一直有着清晰的规划。扩张的事情要等等,明年看形势再说。

    现在报纸上天天辩论,各种风向忽东忽西,王满银也不想一不小心被吹感冒了。

    还是那句话:比起挣钱,他更求一个稳字。自家现在一天可以卖出三百多斤五香瓜子,利润差不多有六十块钱,算下来一年小两万块,没必要太着急。

    商量完毕,看时间到中午,王满银又请他们去供销社饭店吃饭。

    既然决定请客,他也没有小气。

    三个人一瓶酒,炒了两肉两素四个菜。另外每人一大碗面条,外加十二个三两的馒头。

    郭卫东和毛蛋都属于二十岁左右的年纪,正是能吃的时候。王满银饭量同样不小。

    一顿饭下来,三个人把酒喝光,十几个馒头连同三大碗面条全部进肚,甚至连菜汤都倒干净。

    酒足饭饱,他才开着车去油厂拉生葵花籽。

    虽然双方已经打过很多次交道,王满银还是细心检查了一遍原料的质量。确认没有问题后,他点点头让人称重装车。

    付过账,王满银刚打算走人,又被李建明拦住。

    “王哥,告诉你一件事儿。近段时间,有其他人从这里进货。都是做生意的,我不能不卖……那人是县里的候四,据说也要做炒瓜子,不过他点名要最差的葵花籽,一斤四毛钱。”

    “我知道了,谢谢,”王满银拍拍对方肩膀,没多说什么。那些假冒五香瓜子,十有八九就是这个候四弄出来的。

    目送手扶拖拉机离开后,李建明身旁一个跟班出声问道:“李哥,你为什么把候四的事情告诉这人。”

    “你以为王满银做那么大生意,背后会没有靠山?我早打听过了,人家和地区的田福军主任有亲戚关系。另外县城白主任和他关系也很好,县供销社还有关系!”

    如果不是打探清楚,李建明哪里会如此老实。

    炒制葵花籽不是啥难事儿,自己完全可以像候四那样,雇个师傅照做。就算味道差点也能卖出去,而且比现在赚的更多。

    正是得了姐夫的吩咐,李建明暂时才没敢动心思,想看看接下来王满银如何应对。

    不过,他想错了。

    王满银没打算动什么违法的手段。打掉一个候四,还有李四、王四。

    明明规规矩矩做生意就能发家致富,为什么要把自己染成灰色。当然如果候四不识抬举的话,他会抽时间找白明川聊聊。

    我对印刷行业不了解,尤其八十年代的印刷。写着一章时查了小半天资料,但不知道是否写的正确。有懂得大能可以留言告诉我。

    错的话我会修改!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