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五十七章 野鸡脖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sjwx.la
    第二百五十七章 野鸡脖子 (第1/3页)

    等生葵花籽装好车,王满银就带着毛蛋离开。

    路过新华书店门口时,他又停车熄火,让毛蛋在外边等着,自己则打算进去买几本书。

    来一趟城里,照例给家人带些东西的。

    进入其中,王满银才发现诺大的书店里挤满了人。有戴眼镜的白发老者,也有三四十岁的中年人,更有很多年轻学生。

    一个个手中捧着书,仔细翻阅着,神情里说不出的专注。除了书页沙沙的声响,几乎听不到其他声音。

    这个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超乎想象。

    从去年开始,很多文学作品重新印刷发行,可供阅读的书籍也迅速丰富起来。

    尤其今年4月,《读书》杂志上所发表的一篇文章《读书无禁区》,更是宛如石破天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王满银急着往家赶,自然没时间精挑细选。他根据后世记忆,选了几本经典小说,外加几册小人书。

    结过账后,重新出门发动手扶拖拉机。

    到家,差不多七点。

    黄土高原的夏日,白天时间特别长,差不多要到八点半天才黑。

    这个时间,兰花三人正坐在场畔上,给炒制好的五香瓜子装袋。

    见他们归来,几人赶忙让开路。

    等手扶拖拉机停稳,众人七手八脚把一个个蛇皮袋搬进窑洞仓库。

    王满银家现在有五孔窑洞,他们两口子住一间,两个儿子占一间,王幸单独一间。剩余两间,一间当仓库,另一间算是生产间。

    只是现在天太热,窑洞里空气流通不好,生火后热气根本散不出去。炒制瓜子时,生产间里边能有四十多度,和火炉没啥区别。

    所以早一个多月前,王满银就在场畔背阴处重新支起一张大锅炒制五香瓜子。下一步生意规模扩大后,他打算再专门弄片场地当作坊,将生活和工作彻底分开。

    卸完车,毛蛋三人就下班了。

    现在雇工干活,很多雇主千方百计想要让人多干一段时间。尤其搞建筑副业的,一般要等天黑才收工。

    王满银没打算当黑心老板,管理也比较宽松。

    早在几人上班之初,他就定下具体时间。

    一般早上八点过来就行,十一点半下班。下午两点上班,七点下班。当然上下班时间并没有扣太死,稍微晚一二十分钟,王满银和兰花也不会说啥。

    其实自家现在生产规模并不大,一天三百多斤的量,只要四个人就能够忙得过来。

    之所以多招一个人,主要考虑他们偶尔请假的情况。

    还有一点,王满银要经常外出,只能算半个劳力。

    送走三人后,两口子也没有歇着。

    王满银开始拿了钉耙,在粪堆上刨蚯蚓。兰花则提水浇灌菜地。

    这些年,他家从未停止养殖蚯蚓,罐子村其他人家也如此。大家脑海里早形成一个观念:煮蚯蚓喂猪,增肥效果很好。

    前几年白明川担任石圪节公社主任时,还曾经大力推广过这一技术。现在周围各村用蚯蚓喂猪的人家并不算少。

    对此,王满银相当自豪。至少这十年间,自己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的。

    刚刨了七八个平方土粪,王满银就搜集到两斤多蚯蚓,用水简单清洗过后,又放入罐子里煮熟。

    接着喂猪,喂鸡鸭。

    春天的时候,家里有只老母鸡落窝。

    王满银特意弄了些鸡蛋和野鸭蛋让它孵化。

    短短几个月,这些鸡仔鸭苗已经长到两斤重,完全可以开吃了。王满银原本有这样的想法,只是被兰花拦住,想要留着产蛋。

    喂完肥猪和鸡鸭,他又把鸡粪鸭粪清理一遍,而后垫上碎黄土。

    忙完这些,王满银终于有时间搬把椅子,坐在洋槐树下听收音机。

    虽然早在几年前村罐子村已经通了广播,不过村里人手头有钱后,还是有七八户托人找票买收音机。

    现在罐子村拥有收音机的数量,在附近几个村子绝对属第一。

    因为这一点,后生们找婆姨也比其他村子更有优势。

    普通收音机里边是四个晶体管,信号接受太差。想要收听广播,必须架高天线才行。

    不过王满银家的“熊猫牌”不同,当初购买这台收音机花费一百多块钱,里边有八个晶体管,信号接收效果自然比普通的要好很多。

    尽管罐子村周围被绵延起伏的黄土山峁阻隔,但他把天线拉到最长后,还是能够听到周围几个地方台广播。

    这个时间段,黄原广播电台转播的评书《李自成》正好开讲,今天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sjwx.la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