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正本溯原秉史实 拾遗纠误话三国 (第3/3页)
则是由主观原因造成,并且是不可挽回的。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协助刘备创立蜀汉,致使天下成为魏蜀吴三分之势。刘备死后,诸葛亮本应整修内政,修养生息,强国富民,等待时机,以图统一。然而,为了有生之年实现刘备的托孤遗愿,他不顾连年征战百姓苦,将士厌战斗志衰的现实,在没有任何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可以说是上违天时,下遭民怨,连呈《出师表》,数次出祁山,穷兵黩武,结果是兵败北山,命丧五丈原。由于诸葛亮的这个可悲可叹的致命错误,在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致使蜀国灭亡,刘禅被俘,造就了“乐不思蜀”的千年笑柄,可以说是亲手葬送了刘皇叔呕心沥血艰辛开创的蜀汉政权,恭手送给了司马氏梦寐以求天下归一的丰功伟绩。可叹“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下会打洞”之说并非真理,否则,刘备之子刘禅定会纠集自汉高祖刘邦创建汉朝以后所封王侯之子孙的刘家宗亲刨坟鞭尸,向诸葛亮讨要说法,然后以刘家号召天下,恢复汉室,传承“正统”。
另外,后世评论者也指出一些《三国演义》甚至《三国志》对那个时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遗漏的现象,如张仲景与华佗同时都是杰出名医,只见华佗,不见张仲景;马钧是当时“天下之名匠”,却未提及;还有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文学艺术名家,如建安时期的文学成就等。论起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乃至对后世人民生活的影响,丝毫不亚于那些厮杀疆场,夺城掠地的帝王将相。也有人对《三国演义》中一些故事情节不合情理,衔接错乱,个别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不符现代章法提出异议。近百年的历史,那么多重大事件,那么多生旦净末丑角,红黑白花粉脸人物,七十多万字的鸿篇巨著,做到句句合情在理,字字准确无误,实在是强人所难。
尽管《三国演义》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存在有宣扬唯心史观、天命论以及忠君等封建思想糟粕,但却影响不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其文学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是否认不了的。《史歌》评价说:
杰出作家罗贯中,生活元末明初间。根据史载和传说,《三国演义》小说编。
东汉末年三国时,军阀混战民不安。作者以此为题材,展现斗争诸场面。
相互征战魏蜀吴,曹操刘备和孙权。智慧化身诸葛亮,层出不穷英雄现。
生动战例寡敌众,以弱胜强把敌歼。曲折生动故事情,人物栩栩如眼前。
错综复杂多斗争,社会动荡战频繁。人民遭受动荡苦,封建统治暴贪婪。
唯心史观天命论,忠君思想同时宣。
《三国演义》之所以对后世影响深远,能够广泛流传,除了文学价值外,就是把古涩难懂的文言文变成了雅普共赏的通俗文学。聂绀弩为《三国演义》所写《前言》中首先肯定并把它归结为第一功绩,当然,民间语言的说唱,口头语言的传播,更进一步把书面语言变为通俗的口头语言,对于近代乃至现代文学语言更加大众化、群众化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很大推动作用。
一部优秀小说对民众的影响往往会超出作者本身存在的价值,少数研究者再加上众多的文学爱好者,知道罗贯中的还是远远不及知道《三国》的,诸葛亮、关羽、张飞,乃至刘备、曹操等等典型形象,深深刻印在人们脑海之中。说起《三国》,不能说出几个人物,可能就被视为少文化,没知识,就连不识字的文盲,还知道拜“关爷”呢。
在你说《三国》,他讲《三国》;你唱《三国》,他演《三国》;你评《三国》,他论《三国》的“《三国》热潮”中,缺少了“我”。“我”也不甘仅当旁观者,思来想去,便扭转立场,变换角度,步罗氏后尘,在其身后拾点贝壳,再去史库取些宝物,东拼西凑,镌刻雕凿,并用民众语言把其并串连接,编成《实话三国》,或许能够挖出一些新人新事,涌现新典型;撕去一些伪装者的面纱,露出本来真面目;改扮一些人的面具,使其旧貌变新颜……于是“我”便扬长避短,沿途拾遗,见缝插笔,堵漏补阙,扭偏纠误,弃伪存真,去假求实,采撷精华,剔除糟粕,按照章回小说“话说”、“分解”的套路,一回一回地透视出更加接近史实,更加贴近那个时代生活的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