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四章 易水游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sjwx.la
    第三十四章 易水游记 (第1/3页)

周剑飞写完上面一段,已经是午夜12点了。他想停下笔来休息,明天到家以后在续写后面部分,可是,他思潮汹涌,根本收不住笔,也没有丝毫睡意。被逼无奈,他只好挥笔疾书,一气呵成。

    周剑飞接着写道:游完慕陵,我们驱车前往荆轲塔。荆轲塔又称圣塔院塔,位于E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荆轲山村村南的荆轲山山顶上。

    据考,荆轲生年不祥,战国末期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卫人称他为庆卿,而到燕国以后,燕国人称他为荆卿。卫国原来为春秋时代的大国,后来逐渐衰落,多数土地被赵国和魏国夺去了,魏国只剩下一座濮阳城了,仅这一座城还沦为魏国的附属国。

    据专家考证,荆轲的出生地在河南,大概位置在河南安阳太平山风景区内。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的强国,它不断蚕食其他弱国,燕国太子丹曾是秦国的俘虏,后逃回燕国。此后,他立誓刺秦王,保燕国。

    为达到刺杀秦王的目的,他到处物色剑客。后来,他看中了荆轲。太子丹为了让荆轲替他卖命,“日造门下,车骑美女兹轲所欲,以顺其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荆轲只不过是燕丹靠金钱美女收买的刺客而已。荆轲为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也可以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答应太子丹去刺杀秦王。

    荆轲临行时,太子丹带领许多人穿着白衣,带着白帽前来送行,一直送到易水河边。当时荆轲的朋友,战国时期著名的音乐家高渐离也来送别。高渐离拍打着乐器,荆轲和着音乐发出的悲凉的曲调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送别的人无不痛哭流涕。后来,荆轲刺秦王失败,被秦王斩杀。燕丹知道其有去无还,便收其衣冠造一假冢埋入土中,故为荆轲衣冠冢。

    衣冠冢高34米,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荆轲塔下面的大土堆就是荆轲的衣冠冢。大辽乾统三年,即公元1103年,燕人为感荆轲之义举,在衣冠冢上修建圣塔并寺院。如今寺院已无踪迹,而圣塔尚在。塔高26米,形如利剑,直指苍天。塔身须弥座八角十三层,砖木结构白色。每层八隅各悬风铃,清风摆动,清脆悦耳,音传四野。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而悲歌之士始于荆轲。除了荆轲以外,立于易水河畔的还有樊於期血山镇陵塔,太子丹的燕子塔,左伯思的黑塔,和羊角哀的白塔,这些并称为“五塔镇燕山”的建筑,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一个“义”字。五塔之中,荆轲塔居然在正中间。

    千古悲歌从古唱到今,一千多年以后,还有燕人为他们修建圣塔,说明燕国后人无不感怀荆轲的义举。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结袜子》一诗中写道“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

    明代易州名士王zhen在《易水秋风》一诗中有:“函关东渡足无忧,何用荆卿去雪仇。”

    奈何燕丹胸襟被家仇国恨塞满,自己又无能为力,不得已收买杀手而为之。对荆轲此举我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枉加评论,但有一条我敢说:“历史的潮流是谁也阻挡不住的。”

    诚然,我曾经崇尚荆轲的义举,对荆轲慷慨悲歌的传奇故事心驰神往,对荆轲的悲惨结局无限同情!如果换位思考的话,则是另一番情景!

    试想,如果荆轲刺杀秦王成功的话,那么统一六国、修建长城、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千秋大业由谁来完成?!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zhuxi在和郭沫若的诗句中,不也曾留下:“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是非待商量”的诗句吗?

    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没有人可以抹杀,也没有人可以改变。

    英雄山——狼牙山,也是肖厚志安排的必游景点。狼牙山坐落在E县西部的太行山麓,距县城45公里。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狼牙山就是一座雄险奇伟、景色秀丽的名山,“狼牙竞秀”就是当时燕国著名的十景之一。在我国现代史上,狼牙山更是以八路军五壮士浴血抗击日寇,舍身跳崖的壮举而闻名于世。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国人尽知,无需我在此多费笔墨。游完荆轲塔,我们都有点饿了,因为急于赶路,我们什么也没顾得吃。到了狼牙山下,我们各自选择自己喜欢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sjwx.la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