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18 章 明廷遗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sjwx.la
    第 18 章 明廷遗宝 (第1/3页)

1

    九一八事变后,虽然没有一个国家给予中国实质性援助,但国际上对日本小鬼子却是一片咒骂讨伐声;然而,倭人是那种要钱不要命,要命不要脸的货色,它们根本不把国际舆论放在心上。

    此时,日本正加紧策划建立所谓的“满洲国”,为此,大特务土肥原贤二特意把溥仪那个跳梁小丑从天津劫持到了长春;同时,日本关东军还网罗了一批奉系的败类,如袁金铠、张景惠等,充当其伪政权的傀儡角色。

    日本极力推动“满洲国”建“国”,但各方面的阻力极大;为了减轻阻力,转移中国人民的视线,使其注意力从东北移开,日本的第一奇才石原莞尔向日本大本营建议,在上海策划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

    石原莞尔分析道,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同时,还是首都南京的门户;另外,欧美各国的对华投资大部分集中在上海,如,英国对华投资的80﹪,法国的90﹪,意大利的70﹪,美国的60﹪,都集中于此地。

    此时的中国上海比日本的东京还要发达。

    到时,只要上海战火一起,中国人和欧美人的注意力必然全部转移到上海,这样,建立“满洲国”就顺利了。

    日本军部认为石原莞尔的建议十分有道理,因此,积极筹划在上海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

    2

    洪清、仁浩、李勐、韩奎、祝铭此时聚在陆师学堂,虽然整天无事,但他们时刻关注着国内外的形势。

    尤其令洪清关注的是德国,此时,希特勒的纳粹党在德国已成烈火燎原之势,迅猛发展,勇不可当,这令洪清大为兴奋,因为,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已是大势所趋,而洪清与希特勒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灭掉俄国人。

    一旦希特勒掌握了德国政权,洪清将帮助德国迅速恢复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到时,洪清就可借助德国的力量灭掉俄国,一雪前耻了。

    另外,俄国一旦灭亡,中国就可趁机收复被俄国侵占多年的领土了。这正是洪清多年的夙愿。

    但是,中国国内的形势着实令洪清担忧。

    日本正在为即将采取的军事行动做准备,洪清以其敏锐的军事预见力,已然预感到上海将发生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然而,蒋介石那厮正在为剿共的事儿,忙得不亦乐乎,上海的战备极为松弛。

    一旦上海失手,中国GDP的50﹪将沦于日寇之手,那对中国将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而蒋某人还在高呼什么“攘外必先安内”的混蛋口号,这怎不令洪清担忧?

    洪清对蒋介石此时奉行的内外方针政策极为不满。蒋介石的观点是,中国宁肯亡于日本人之手,也不能被共产党控制。中国被日本人占领,他们还可以作亡国奴,若被共产党控制,他们想作亡国奴也不可得。

    这是他妈的什么狗屁逻辑!

    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毕竟都是中国人;中国无论处于哪一方的控制,那也比沦于外贼之手要好得多。蒋介石如此狭隘的政党观念令洪清对他极为不满。

    3

    1932年1月28日,晚上11点30分,日军向上海闸北的中国守军阵地突然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至此,近百日的淞沪抗战拉开了序幕。

    淞沪抗战的前线形势令洪清喜忧参半,一方面,张治中将军指挥中国将士同日寇浴血奋战,屡屡重创倭寇,同时,海内外华侨对“一•二八”淞沪抗战给予了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蒋介石那个混蛋还在叫嚣“攘外必先安内”,对身处前线的19路军将士处处掣肘,多方阻挠。

    5月5日,中国国民党政府外交次长郭泰祺与日本公使重光葵在上海的英国领事馆签定了《淞沪停战协定》。

    根据这一协议及其附件,中国军队今后不能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驻防,而日军却可留驻日本租界和公共租界以及越界铁路,即跨各国租界马路区域。

    这既是对中国主权的出卖,又为日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前沿阵地。此协定的签署使洪清等人大骂蒋介石“混蛋”、“懦夫”、“卖国贼”。

    4

    中国国内的形势固然令洪清心情沉重,但还有一事令洪清十分悲痛:洪母已然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洪清心中十分愧疚,觉得自己在海外漂泊多年,未能在母亲身前尽孝,心中极为不安;但洪母深明大义,知道“好男儿志在四方”的道理,并不苛求什么。

    令她欣慰的是,儿子能在自己的弥留之际陪伴在自己身边。不过,有一件事还是令她放心不下:洪清已然将近不惑之年,但尚未成家;洪家香火将无人接续。

    洪清看着病榻上的母亲,眼泪涌了上来。他知道,母亲已经活不过今日了。

    洪母干枯的手在洪清头上抚摸着,说道:“孩子,不要哭,人总是要死的。我已活了七十岁,终于可以安心地去见你的父亲了。”

    洪母微微侧头,对旁边的仆人说道:“把那个盒子取来。”

    过了几分钟,仆人捧着一个木盒回来了。

    这木盒不大,成四方形,长、宽、高都在20公分左右,上面的漆几乎都掉光了,斑驳参差,极为陈旧。论年纪,这个盒子应该有300多岁了。

    洪母指着木盒,喘了口气,说道:“这是你远祖承畴公遗留下的,里面的东西对你将来一定会有所帮助的。”

    洪清打开木盒,就见里面是两块儿方形的布帛。这布帛泛着黄色,显然年头久远了。洪清托出一块儿布帛,觉得触手沉重,并不像普通丝绸那般轻柔细腻。

    洪清反复察看布帛,一个字也没有,也没有什么特异之处。洪清转向母亲,想要询问此物的奥妙,但就发现母亲已经安详地闭上了双目。

    洪清深受尼采、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对生死看得较开,但对母亲的去世,心中还是极为痛苦的。他与姐姐、姐夫伏在母亲的床侧放声痛哭。

    此时,国家危难,社会动荡,一切从简,数日后,洪母的后事已经安排妥帖了。

    5

    洪清等几人对着那两块儿布帛反复观瞧,并不能发现什么玄机,只是觉得,此布帛除了比普通丝绸略微沉重一些外,再无其他特异之处。

    韩奎说道:“上面是不是有隐性药水写的字?”

    李勐一拍桌子,说道:“对呀!也许是秘写文字。浩子,端一盆清水。”

    仁浩说道:“你个孽畜,自己动手,老子可不是你的佣人。”

    李勐笑道:“浩哥,麻烦你取一盆清水来。”

    仁浩笑道:“这还差不多!你小子总算学乖了。”

    仁浩端来一盆清水。洪清将其中一块儿布帛平摊到盆地,足足过了十分钟,那块儿布帛并没有什么反应,众人期待的文字或图画,也没有出现。

    李勐自语道:“这可奇怪了。此物比普通丝帛略微沉重,难道有夹层?”

    仁浩拍拍李勐肩头,笑道:“小鬼,你变聪明了。”

    李勐手臂一扫,将仁浩的手臂震出,骂道:“去你个龟儿子的,谁是小鬼?”

    李勐取过另一块儿丝帛,然后用匕首挑开了几个线头儿,但是发现丝帛是单层的,并没有所谓的夹层。

    祝铭说道:“用火烤,看能不能出现文字或者图案。”

    李勐说道:“屁话!这是布的,用火一烤不就烧着了?”

    仁浩接口道:“你迅速在火上掠过,试一试。”

    说着,仁浩点燃了一根蜡烛。

    李勐扯着布帛在火苗上反复掠了数次,最后把布帛扔在桌上,骂道:“奶奶的,一个鸟儿字也没有。”

    洪清将盆中的那块儿布帛自水中取出,然后扯着在火苗烘烤。这块儿布帛由于已被浸湿,所以不会立即燃烧。洪清在蜡烛上烘烤了片刻,眼见布帛已微微冒起青烟,再不敢烘烤。

    洪清也心中不解,心道:“怎么既无文字,又无图案?这样的布帛有什么用处?”

    韩奎说道:“这样烘烤没有作用。我们把布帛摊在一块儿铁板上,然后用火烘烤铁板的另一面。这样,既不会烧坏布帛,又有足够的热量。如果有文字,应该可以把它烤出来。”

    李勐赞道:“好主意!”

    众人找来一块儿薄铁板,又点燃了几根蜡烛,然后将布帛在铁板上摊开,开始烘烤铁板。

    良久,铁板几乎发红了,而布帛也快冒烟了,依然不见一个文字。众人怕引燃布帛,不敢再烤了。

    6

    猛然间,洪清心中一动:“此物若有价值,肯定是上面写有文字之类的东西。既然清水不能使它出现文字,难道酸性或碱性溶液可以?”

    洪清不仅具有大量的社会科学知识,同时掌握着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对于他,配制酸、碱溶液,那完全是驾轻就熟,手到擒来。

    洪清命家人买来各种必需物,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就配制出了八种不同浓度的酸性溶液。洪清将各种浓度的溶液依次滴在布帛上,依旧没有反应,既无文字,也无图案。

    洪清又配制了几种碱性溶液,如法炮制,滴在布帛之上,还是没有反应,并没有发现丝毫奥秘。

    洪清额头渗出了几滴汗珠,心道:“真是奇怪!这两块儿布帛究竟有什么玄机?”

    韩奎来到院内,扯着布帛,对准太阳,想要发现里面令人振奋的阴影,但是失败了,里面什么鸟儿影都没有。

    众人围在桌旁,都默不做声,心道:“想不到我们这些聪明之士,竟然被这两块儿破布给难住了。”

    7

    七八天过去了,众人也想出了不少稀奇古怪的方案,但对于那两块儿布帛依然束手无策,不知其中奥妙所在;但是,众人越来越确信,布帛中一定隐藏着极大的秘密。

    众人极为苦恼,几乎心思枯竭,依然无法探知其中奥妙。

    洪清猛地在桌子上砸了一拳,说道:“置之死地而后生。”

    李勐问道:“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

    洪清说道:“烧了它们。”

    李勐急忙拦阻:“这怎么行?一旦烧了,我们永远无法发现其中奥妙了。”

    洪清说道:“也许在我们烧的过程中会有奇迹。”

    仁浩问道:“你怎么知道?”

    “凭预感!”

    仁浩不再言语,因为他知道,洪清的预感往往比逻辑推理还要准确。至于是何原因,那确实是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李勐说道:“好吧!我们先烧其中一块儿试试。”

    洪清扯住一块儿丝帛,放在蜡烛上烧烤。青烟渐起,明火产生,布帛着火了,火苗开始向四周扩散。

    李勐看着火苗向四围蔓延,叫道:“阿清,别烧了,快救火。再烧就没了。”

    但洪清并没有理会李勐,因为他已经发现了特异之处。火苗虽然蔓延,但是速度很慢,而且这布帛虽然燃烧,但燃烧完后,除了灰烬,还有一物,此物似纱非纱,不知是何质地。

    这丝帛的燃烧,就像香烟的锡箔纸燃烧一样,附在表面的纸烧完后,只剩下了灰烬和锡箔。这丝帛也是如此,最后剩下的是灰烬和那似纱非纱的东西,此物显然不能燃烧而留了下来。

    洪清暗暗赞叹古人的智慧,竟然就将这似纱非纱的东西与蚕丝纺织在了一起,而当蚕丝燃尽后,剩下的就是这种奇异物质了。

    这些似纱非纱的东西,依然成布块儿状。最后,只剩下了这种似纱非纱的东西构成的布块儿。众人欣喜若狂,以为终于发现了秘密所在。

    但,他们立即知道自己高兴得太早了。这似纱非纱的东西成淡白色,然而上面依旧是没有只言片语,既无文字,也无图案。

    众人顿时泄了气,仿佛被人涮了一般,大失所望;又好像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宝藏的地点,但发现宝藏已然被人取走了。

    但是,洪清并不泄气。他取过一盆清水,将这似纱非纱的东西摊到盆地。终于,奇迹发生了,那似纱非纱的东西的表面,既出现了文字,也出现了图案。

    众人狂喜,比取到真经后的唐僧还要高兴。他们仔细朝盆内观瞧,就见那图案乃是一幅地图,一幅关于巨额财宝的地图,也就是一张藏宝图。

    再看旁边的文字,众人明白了这批财宝的来历。

    8

    明朝嘉靖年间,中国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民不聊生。明政府令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战神”戚继光将军前去剿灭倭寇。戚继光将军以其惊天地,泣鬼神般的卓越的军事才能,率领百战百胜的“戚家军”打得倭寇哭爹叫娘,四散奔逃。

    后来,戚家军活捉了倭寇的头子吴平。吴平的属下为了救他性命,给戚继光将军送了无数的钱财,但戚将军一向忠心为国,视金钱如粪土,并不接受贿赂,不肯释放吴平。

    倭寇经过多年的猖狂劫掠,积聚了大量财富,他们把这些财宝统统藏在了浯屿上的一个极其秘密的地方,并绘制了地图。

    那么,这浯屿究竟是什么地方?

    它就是现在的金门岛。

    戚继光将军不肯释放吴平,倭寇以为戚家军嫌他们送去的钱财少,于是派人与戚家军商量,只要他释放吴平,他们愿意交出藏宝图。

    戚家军严词拒绝了倭寇的提议,将吴平依法处决。后来,戚家军将这股倭寇剿灭后,那份藏宝图也落到了戚家军的手中。戚家军并未按图索骥,前去寻找这笔财宝,而是上交给了朝廷。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那份藏宝图落到了大奸臣严嵩的手中。后来,严嵩垮台后,这份藏宝图才回到了朝廷的手中。

    9

    明朝政府一直没有开采这笔巨额财富,直到崇祯帝时。崇祯帝还算是一个比较英明的皇帝,无奈他即位时,明朝的大厦已经根基腐朽,独木难擎了。

    内部,各地农民起义一个接一个,永不止息,尤其是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股势力,十分强大,已经难以剿灭了;外部,满洲皇太极对关内虎视眈眈,经常骚扰边境。

    后来,李自成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北京城下。洪承畴向崇祯帝建议,迁都南京,把北京暂时让给李自成,同时,放进清军,令他们二虎相斗,明军待机坐收渔翁之利。

    崇祯帝采纳了洪承畴的建议,首先将大批金银珠宝南移。因为崇祯帝手中掌握着倭寇的那份藏宝图,他向洪承畴询问,可否将明廷的财宝也藏在金门岛上。

    洪承畴说道:“万岁英明!如果形势发展到难以遏制的局面,我们还可以退守小琉球,到时,只要我们控制浯屿,一定有东山再起之日。”

    洪承畴所说的“小琉球”,即台湾岛。

    明朝国库的大批财宝也运到了金门岛上,但另外藏在了一个极为秘密的地方。由于倭寇的那张藏宝图是明文标示,崇祯帝命人重新制作了两份藏宝图,然后毁掉了倭寇的那份藏宝图。

    崇祯帝所制作的这两份藏宝图,一份标得是倭寇的财宝所在地,一份标得是明廷的财宝所在地。至于这两份藏宝图的所在地,只有崇祯帝和洪承畴知道。

    后来,崇祯帝还没来得及迁都南京,北京城就被李自成攻破了,崇祯帝走投无路,只得上吊自尽了。

    这样,知道藏宝图所在地的人,只要洪承畴一个了。

    此前,洪承畴于锦州一役兵败被俘,之所以投降清军,是因为他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将来通过这笔巨额财宝东山再起,将清军逐出关内。

    清军入主中原后,洪承畴一直未放弃反清复明的理想,只是明朝已失民心,而清朝的顺治、康熙二帝极为英明,天下民心逐渐归附,致使洪承畴反清复明的夙愿终成泡影。

    这样,两份藏宝图就世代相传,到了洪毅这一代,现在又到了洪清的手中。

    10

    洪清将另一块儿布帛如法炮制,也得到了宝图,标示得乃是明廷的财宝所在地。

    11

    洪清等人破解了布帛中的秘密,此事固然令他高兴,但还有一件事令他更为高兴,那就是希特勒在德国的上台执政。

    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至此,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控制了德国政权,而德国的战争机器也开始点火发动了。

    洪清已隐隐看到了灭掉俄国的曙光,这怎不令他高兴?因为,灭亡俄国将是他终生追求的目标。

    同时,洪清觉得,应该帮助希特勒做点儿什么了。

    希特勒上台执政,必然大力扩充军备,但是,经过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德国经济衰退严重,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如一头永远无法喂饱的猛兽,无情地、不断地吞噬着德国中下层人民的财富。

    现在,洪清手头即掌握着一笔堪称天文数字的财富,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帮希特勒改善经济状况,打造一部更加精良的战争机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德国人手中只有握着一把锋利无朋的宝剑,才能击败俄国鬼子。

    12

    洪清虽然急于找到那笔巨额财宝,但他并未立即动身前往福建,因为华北的战局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此时,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陆续展开。

    洪清一直想到前线,教训一下骄横的日本丘八,但他又放不下身份,觉得以自己的才能,主动去投奔傅作义等人,面子上不好过,显得掉价。

    他一直在期待着傅作义、冯玉祥派人来请自己出山,但是,二人并没有派出使者。这倒不是因为二人不知洪清的大名,而是有人从中阻挠。

    傅作义、冯玉祥对洪清的威名,早已如雷贯耳,对洪清的风采神往不已,一直想结交他,但是,中间却有人阻扰他们结交洪清,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全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

    这样,直到《塘沽协定》签署,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解散,洪清也始终未能与抗日前线的将领取得联系。这当然与洪清自身因素有关,但与张学良的阻挠也有极大关联。

    那么,张学良为何阻挠抗日武装与洪清取得联系?

    张学良秉承蒋介石的旨意,采取了各种手段阻挠前线抗日。

    蒋、张二人阻挠、破坏抗日的行动令洪清着实恼火,同时,蒋介石也引起了第19路军的强烈不满。

    淞沪抗战时,蒋介石对抗日活动多方掣肘,后来又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这使第19路军的爱国将士终于看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

    终于,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1933.11.20——1934.1)爆发了。

    蒋介石岂容他人反对自己?岂容他人抗日?立即派兵前去镇压,这样,反蒋战火燃起,洪清前往福建金门的寻宝行动不得不向后推迟了。

    这个率兵前去镇压第19路军的国民党将领可不简单,他正是卌大陆军名将中,排名第七的卫立煌。

    此人被成为“常胜将军”,平生所打胜仗不计其数。在江西剿共行动期间,他是惟一一个打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首府瑞金的国民党将领;同时,他也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堪称国民党第一猛将。

    第19路军的将领蔡廷锴和蒋光鼐也颇有些军事才能,但如何是卫立煌的敌手?老卫用了也就一个月的时间,就把福建事变顺利解决了,令老头子大为舒心。

    此时,蒋介石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对此,洪清也予以了深切关注。

    他心中暗骂王明等人,心道:“这帮混蛋,竟然排挤毛泽东,把军权交给那个狗屁不通的德国人,这是胡闹!”

    同时,洪清也为红军捏了把汗,因为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围剿,其详细作战部署是德国元帅西克特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sjwx.la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