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01 章 坐壁论道 (第2/3页)
队的绝密情报,若泄露,必为高层人士所为。保卢斯,是人才,非庸才,卌大陆军名将中,名列第三十六位,其才能虽远不及洪清,但也是不容小视的。他已怀疑内部出了奸细,只是不甚确信,待听到洪清的告诫,他已可确信内部的确出了奸细。
对于洪清,保卢斯拥有的情感并不是钦佩,而是发自内心的狂热崇拜,在他看来,洪清的结论绝不会有丝毫差错,其所说命题绝对正确。在他心中,洪清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战无不胜的军神。
若有人告诉他,施密特是奸细,他可能相信;但,若有人对他说,洪清是奸细,即便有人用枪口对准他的太阳穴,他也不会相信的。
根据种种迹象判断,他已将嫌疑落到了赖尔特身上,只是还不甚确信,待得赖尔特说洪清是奸细,想借他之刀,铲除洪清,他已能肯定:赖尔特已被俄国人收买。
18
平型关一役,震惊中外,洪清亲眼见之,但他未觉林彪的作战策略如何过人。以他的标准衡量,此一役只称差强人意。
八路军以三倍于敌之兵力,并占据有利地形,然后伏击日军;日军当时毫无防范,最后双方白刃相搏,日军装备优势尽失;此部日军并非主力作战部队,而是后勤保障部队;
然而,最后双方阵亡人数比为1︰1。日军几乎全部战死,而八路军伤者甚众,若计算双方的伤亡比,至少为2︰1。
洪清深谙用兵之道,深知士卒生命的宝贵,他最欣赏“医仙”孙思邈的一句话:“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深知,战争双方有生力量的对比,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敦刻尔克战役时,德军就因为放走了英、法等国30多万有生力量,致使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调集了充足兵力,以泰山挤卵之势压垮了隆美尔的“大西洋防线”。
洪清的作战方针是,以己之最小伤亡,致敌之最大伤亡。他追求的是,首先保存自己,其次消灭敌人;并非先消灭敌人,再保存自己。当然,这并非贪生怕死之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古枯。”此理洪清当然知道,士卒的勇敢与不怕牺牲,是应提倡的,但他不赞同八路军那种不要命的勇敢精神,因为此种号召容易造成人员伤亡,而有些伤亡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八路军战士从不戴头盔,因为他们觉得这是怕死的表现,殊不知,这种愚勇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
欲全歼灭敌人,但不惜一切代价,最后只能两败俱伤。此法,洪清坚决反对。
与别人相比,林彪可称军事奇才;但与洪清相比,他只算军事人才。比喻而言,洪清若是孔明,林彪只能算是张昭。在卌大陆军名将中,洪清位列榜首,林彪排名第十二。
斯大林曾说:“林彪,抵得上三个军;但,论洪清,须在‘军’前加‘集团’,‘军’后加‘群’。”
由此,林、洪二人军事才能的差距可见一斑。
19
德军阵地中。
数日前的怒气终于得出。
保卢斯、施密特二人,神色悠闲,泰然自得。二人与洪清围着战利品绕了几圈,比较满意。
“俄国的T—34坦克装甲蛮厚的,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借鉴。”施密特指着俘获的30多辆苏联坦克说道。
保卢斯深谙装甲之道,说道:“坦克装甲固然重要,但机动性其实是最重要的。若为了增强防护能力,而一味加大装甲厚度,必然极大增加坦克重量,从而使坦克的速度优势大打折扣。”
洪清不完全同意保卢斯的观点,但他并未说话。
施密特点头,说道:“不错!”
说着,施密特转向洪清,说道:“此次获捷,全仗洪先生筹划。这林彪,究竟是何许人也?”
洪清说道:“回指挥部。”
三人回到司令部,洪清取出七页纸张。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布满德文。
洪清不知道林彪与罗科索夫斯基在一起,所以未将苏联鬼子作战策略加以重视,故未能提醒保卢斯,致使德军数日前受挫。洪清若知林彪在前线,即便苏联鬼子的作战策略再诡秘莫测,他也能一眼将之看穿,并抓住其破绽,给予来犯苏联鬼子以毁灭性打击。
这简历,其实只“历”不“简”,内容十分详实,乃洪清连夜写就。洪清将纸张递给保卢斯,待二人看完,说道:“林彪,不可小觑!”
20
罗科索夫斯基司令部中。
林彪接过战争结果报告,读毕,脸色大变,跌进椅子,喃喃道:“不可能……不可能……绝不可能!一字长蛇阵?……一字长蛇阵?难道德军中竟有如此人才?”
罗科索夫斯基不解,心道:“林彪怎会如此惊异?”
罗科索夫斯基问道:“发生了何事?”
罗科索夫斯基看完报告后,只是对战事结果感到震惊,对德军作战策略钦佩不已,因为他不懂中国阵法,所以,德军虽然用了“一字长蛇阵”,他并不感到十分震惊。
林彪心中大惑:“难道中国的用阵之法,在东方失传,而在西方却得以传承?”
转念又想:“不可能!即便传到西方,德军中也不可能有如此人才,将它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德军的作战策略制定者,究竟是何许人也?”
林彪苦思,不得其果。
林彪虽不懂“一字长蛇阵”的兵力部署、人员调度之法,但识得它,知道其精妙无俦,威力极大,所以,当想及“一字长蛇阵”时,不由得神色遽变。
契卡(KGB)特务人员早已将德方指战人员调查清楚,林彪知道,如此精妙莫测的作战方案,决非保卢斯、施密特二人所能制就,问道:
“德军作战计划的制定者是何人?是否已调查清楚?”
洪清知道迟早要与林彪正面交手,所以未特意隐藏身份。
此时,一谍报人员说道:“此人是谁尚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人也是一个中国人。”
林彪听此,若有所悟,心道:“难道是他?若是他,那苏德战场上,我林某便无立身之地了。”
21
林彪听到“中国人”三字时,脑中即飞速搜索黄埔军校学员名单。从第一期起,一直向后搜,但每个人都排除了。黄埔军校的各期毕业生,若还活着,或者站在共产党方面,或者站在国民党方面,都应在国内,而且黄埔学员中,像杜聿明、黄维、胡宗南等人,他们根本无此本领。
“放眼当世,能制定如此策略的恐怕只有一人,那就是毛主席,但他明明在国内,另外他也绝不会与德国站在同一立场之上。”
猛然间,他又想起了一人。此人是黄埔学员,但未在其中挂名。林彪若早想到此人,昨夜苏德交锋,他绝不会建议罗科索夫斯基派兵追击德军。
林彪虽识得“一字长蛇阵”,但还有一阵他未识。昨夜一战,洪清双阵齐施,还布了“二龙出水阵”,德军攻势之妙,实非常理可度。
22
是夜。
冷月无声。
凌晨三点时,林彪与罗科索夫斯基忽然接到报告:德军3000兵众,轻装来袭。
林彪听此大喜,心道:“想偷营劫寨?太俗了!此法我们的古人几乎已用得厌烦了,而你们德国人时至今日,尚用此古老的作战方针,实在可笑!3000人,一块不小的肥肉,到嘴了,怎能不吃?”
林彪对罗科索夫斯基说道:“德军轻装来袭,未携重武器,我方正好以重装甲,将之一举歼灭。”
罗科索夫斯基应道:“正是!我以重装甲围之,必可将之围歼。”
罗科索夫斯基召来心腹爱将伏奇斯夫上校,命他率领5000俄国鬼子,集合70辆坦克,其中包括20辆T—34坦克,给德军以迎头痛击。
俄国鬼子来势汹汹,德军眼见形势不妙,一触即走。
这伏奇斯夫,二十七八岁,担任上校之职,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之时。此人平素狂傲自负,刚愎自用,但因为作战勇猛,深得罗科索夫斯基赏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使罗科索夫斯基对伏奇斯夫很好,那就是,伏奇斯夫的姐姐乃是罗科索夫斯基的姘头。
伏奇斯夫心道:“德国鬼子,既然来了,那就别走了。我马上送你们去见腓特烈大帝。”
他一边做着清秋大梦,一边催动俄国鬼子猛追。眼见就要将德军合围,蓦地,一阵风过,四周陡然弥漫其浓浓的雾气;又因为是在深夜,此时,四五米外的物事根本无法看见。德军就这样消失了。
伏奇斯夫暗道“不好”,刚才情况还不是很糟,借着炮火之光,尚可发现敌人的踪影,但现在,浓雾弥漫,敌人仿佛凭空升华了一般,再无丝毫踪影。
猛然间,四周炮声大作,伏奇斯夫暗暗叫苦。原来,他被德军反包围了。看着身边的俄国鬼子一个个倒下,而自己却不知道敌人身在何方,伏奇斯夫彻底慌了,仿佛三魂七魄大半离体了。
主帅一傻bī,俄国鬼子更傻bī了,根本无法组织有效抵抗。
23
苏联鬼子指挥部中。
林彪见伏奇斯夫上校追击德军时,德军溃而不乱,明知德军在施用诱敌之计,但他并未建议罗科索夫斯基撤回追敌之军。
林彪对罗科索夫斯基说道:“罗科索夫斯基同志,马上增派8000兵众,自左右两翼包抄前进。”
罗科索夫斯基听此,不悦,说道:“林彪同志,这分明德军的诱敌之计。你看,德军退撤,但其后方队形毫无溃乱迹象。我若再增兵,中敌之计,岂不损失更大?”
言罢,罗科索夫斯基转向传令官,说道:“马上传令伏奇斯夫上校回撤。”
林彪急忙拦阻,说道:“且慢。此乃德军诱敌之计,我当然知道,但兵家讲究因势利导,据形制敌。德军施计,我正可将计就计。”
罗科索夫斯基说道:“此言有理,但我们将如何将计就计?”
林彪不急,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说道:“德军诱我,必欲围而歼之。现在我方增派人众,分两路包抄,到时内外相应,战果就不是方才的三千之敌了,而是七千甚至上万。”
罗科索夫斯基听此大喜,心道:“林彪的确见识不凡。将计就计,的确是一制敌良策。”
于是,8000名后续苏联鬼子,外加100辆坦克,其中包括30辆T—34坦克,随后包抄而至。
24
林彪所思所想尽在洪清预料之中。他知道,即便林彪发现德军施用诱敌之计,也不会撤回先头追击部队的。
此时,洪清布下了一座奥妙无方的“一字长蛇阵”,静待俄国鬼子自投罗网。事实上,这座“长蛇”中还包含了“二龙”,“一字长蛇阵”内套“二龙出水阵”,更加变幻莫测。
刻下,德军已变成了一个无底洞,好似围棋中的拐羊头,又宛若茫茫大海中的一个漩涡,无论来多少俄国鬼子,它都会将之吞没的。
后续俄国鬼子闯入阵中,立时陷入了与伏奇斯夫相同的境况。四周浓雾弥漫,根本不知敌人身在何方,而敌人又好像无处不在,因为到处是不知来自何方的冷枪冷弹。
这部俄国鬼子也陷入了混乱状态,无法组织有效抵抗。
25
T—34中型坦克于1941年开始批量生产。它的最大时速为50公里,最初重28.5吨,装有一门76.2毫米火炮又2挺机枪;两年后,重量增至32吨,火炮口径为85毫米。
隆美尔,战术奇才,极富创新意识。北非战场上,当他发现德军的反坦克炮威力不够,根本无法有效对付英军坦克时,竟然突发奇想,将88毫米高射炮放平,用于对付坦克;从此令英军毛骨悚然,闻风丧胆。
一名英军坦克手被俘后,要求见一见击毁他的坦克的火炮。当他发现是88毫米高射炮后,气愤地说:“这不公平,你们竟然用对付飞机的东西来对付坦克,真是太不公平了!”而德国人为此还连连道歉。
但是,在北非战场上威震敌胆的88毫米高射炮对T—34根本不起作用,甚至连德军的150毫米口径榴弹炮也拿T—34无可奈何。
T—34中型坦克被公认为是战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坦克,只有德国的“虎”式能与之媲美。
T—34不但大角度倾斜装甲,防护力极强,而且机动性也是世界一流的,端的极难对付,只有“虎”式能挫其锋芒。
T—34曾让德国人吃尽了苦头,而“虎”式也让俄国鬼子叫苦不迭,因为T—34不是“虎”式的敌手。
为了对付“虎”式,俄国鬼子开发了一种更为凶悍的坦克。这种坦克以俄国鬼子的“鬼头”斯大林的名字(JosephStalin)命名,即JS—1.
它由科京(Kotin)领导的苏联重型坦克设计局(SKB—2)负责研制,行动代号“237工程”。1943年秋,JS—1投入量产,并于年底出厂67辆。由于使用85毫米火炮,这款坦克又被称为JS—85。
次年1月,随着装备122毫米火炮的JS—2问世,所有67辆JS—1都回厂更换了主炮。这样,威力骇人的JS—2型坦克诞生了。
作为重型坦克,JS—2无论是火力,还是防护力,都比它的前辈KV系列强很多。其122毫米口径的D—25T加农炮(原型为A19)具有惊人的威力,可以在1500米距离上彻底击穿“虎”式的正面装甲。
26
此时,德国的“虎”式尚未生产出来,没有压制T—34的有效坦克,Ⅲ、Ⅳ与T—34相比,根本不堪一击。
苏德战争爆发之初,德国陆军的装备根本不是苏联鬼子的敌手,德军的坦克也根本不是T—34、KV系列的对手。德军之所以能够长驱直入,最应该归功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作战策略。
直到此时,斯大林格勒会战已然开始,德国依然没有生产出压制T—34的坦克;但是,洪清早已有了对付T—34的武器,甚至他的武器也适用于对付将来的JS—2。
洪清对T—34的评价极高,对它颇有研究,早在德国闪击法国时,他就在考虑对付T—34的办法;而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他首次见到坦克后,他就一直在思考对付坦克的办法。
洪清天生奇才,早已想到了对付一切坦克的通用办法。
洪清通过研究发现,T—34虽然各方面的性能尽皆极佳,但也并非无懈可击:它的引导轮是橡胶做的,加上坦克自身装载的弹药和燃料,它很容易被凝固汽油弹烧毁。
为此,洪清精心研发了一款大口径的,发射凝固汽油弹的火炮,专门为攻击T—34的弱点而量身定做的。
27
那么,洪清对付一切坦克的通用武器是什么?
这种武器,洪清一共开发了两款,分别是射电枪和震荡炮。
洪清知道,随着坦克技术的发展,坦克装甲将越来越坚固,但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坦克的装甲一定是金属材料质地的。这样,电无疑成了对付坦克的最佳杀手之一。
洪清开发的这种射电枪能够发射一种特制的子弹,它在击中坦克后,将释放出370伏的电压,远远超出人体承受的24伏电压,足以将坦克内的乘员一举击毙,而坦克可以好发不损地成为俘虏,进而为我所用。
另一种武器名叫震荡炮。这种大口径火炮发射一种极具个性的炮弹。这种炮弹的破甲能力极差,根本无法击穿T—34的装甲,甚至连它的皮毛都伤不了,但它却极具爆炸力,会产生极为骇人的冲击波,在炮弹的有效射程内,强烈的冲击波足以将坦克内的乘员一举震毙。
有了这几种对付坦克的致命武器,苏联鬼子的坦克优势一丝一毫也不存在了,其下场也可想而知了。它们的坦克或被击毁,或成了俘虏,无一幸免;它们的鬼子人员,或死或伤,或被俘,也无一漏网。
28
克里姆林宫。
斯大林震惊不已。
“竟有此种事,一夜之间损失1万人,外加170辆重型坦克。马上令罗科索斯基将战斗的经过,写成文字材料送过来。”斯大林怒道。
29
保卢斯司令部中。
洪清刚刚接到林彪派人送来的信。信不是很长,洪清只扫视一眼即记于脑中。
信的内容是:
“洪兄台览:
弟林彪拜上。近闻兄在德军,心下甚喜。想我二人身在异国,咫尺可见,怎不令人欣喜?
但不知兄因何身处德国,纵容侵略,助纣为虐。日本乃我华夏夙敌,而德国与日本乃一丘之貉,二者皆为法西斯,对于其暴行,兄定有所闻。
弟林彪再拜。望兄弃德归苏,弟虽不才,愿处兄麾下,与兄共创宏业。
若归苏不便,望兄弃德归国。我华夏同胞,四万万人身处深水热火之中,亟待兄拯救之,以兄之才,定可救黎民于水火,青史流芳,万古传名。
望兄速做决定。
弟:林彪”
洪清取过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然后交给信使。
30
林彪打开信,只见上面写道:“俄国人全该死。”
看到这六个字,林彪心中泛起阵阵寒意,因为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