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讨债的负面心理 (第2/3页)
那个时候,这个孟匀易配资巨亏的事情早已传得沸沸扬扬,别的债权人哪里还会像现在这样无动于衷?
到时候,起诉的人肯定一个接一个。
那时候,能转移的钱和财产,肯定也早就被他都转移藏匿起来了。
这个孟匀易,他名下能够被法院执行的账户和财产,比起他的全部债务,还不是烧的可怜?
自己的一百二十万真金白银啊,到最终,利息能不能拿得到先不说,就说本金吧,能够拿回几成呢?
想想,心里还真是一点底都没有。
刘琴和陈小九夫妻两越想越害怕,越想越心慌。
他们甚至都想过,只要能立马拿到钱,哪怕这一百二十万钱,打个九折,或者打个八折,咬咬牙,也未尝不是不可以接受的呀。
社会上债务坍塌的事件太多太多。
茶余饭后,工作闲暇,这些活生生血淋淋的事例,数不胜数。
作为当地人,刘琴和陈小九早就对这些有很多听闻。
甸侨这个典型的侨乡,别看它现在经济发达人民富裕,可是在以前,这里却曾经是一个地瘠人贫的贫困县。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以前,这个县城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被远远地甩在全国的平均水平后面。
当地要资源没资源,要资金没资金,教育、人才、技术,那就更不用说了。
这个地方的教育水平,更是在全国是数了名的拖后腿,文盲、半文盲的人,比比皆是。
当时,这里唯一可输出的资源要数山上随处可见的石头了。
石头,成了当地农村盖房砌墙用的最主要的建筑材料,这里的石材,也会被一些解放前就已经逃亡旅居海外的华侨,悄悄地购买出口。
采石,在当时,几乎成了农村男丁们人人都会的体力活和技术活。
那时候,这个县城的百姓,脚上穿草鞋,身上打补丁,满手老茧,腿上青筋盘曲暴起,那是司空见惯的社情民情。
那时,走在荒芜的山涧,经常会听到采石后生们野外体力劳作时哼出的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