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 月球之水地上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章 月球之水地上来 (第2/3页)

半个月的日思夜想,何院士仍旧没有找到说服自己的答案,他只好暂时停止了思考,去图书馆找了几本有关人类飞行方面的故事书来看了一下,当他看到飞机的发明人莱特兄弟的故事时,他忽然有了想法。

    几吨钢铁在空中是永远也飞不起来的,但是你根据空气动力学,让这几吨钢铁变成中空的飞机,那他不仅能飞起来,而且里面还能装载不少的人和货物。

    何院士一下茅塞顿开了,如果让这几千万千克的管道自己飞起来,那么它自身的重量会不会就不成其为重量了呢?

    有了这种想法后,何院士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他开头打算在管子的顶部安装类似火车头的动力装置,可是这与把管子往月球运送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何况这“火车头“不光马力要惊人,而且还能飞起来,这甚至比重新造一艘超大型火箭还要难。

    最后何院士想到了核动力,又由核动力想到了分子原子,这次他终于意识到了世界上最大动力应该是来自物质本身原子分子的裂变和组合。也就是类似于原子弹爆炸时的原理。那么如果在管道里加入裂变水,在管道材料本身里又加入纳米振动催生剂的话,整个管道就变成了定向飞行的长条原子弹,因其分子结构的在裂变和组合时会产生惊人的能量,只要好好引导这种能量让他经沿着一定的轨道飞行,那么这根二合一水铁路不就可以自己飞到月球上去了吗?

    理论上已经解决了让管道飞到月球上去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实验,因为原子能技术已经被人类掌握得炉火纯青,不光可以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原子弹,而且还可以利用原子裂变来发电为人类造福,所以在管道和水里加入核磁共振并不是难事。首先,何院士试验的是一小截管道,说是一小截,那是相对那四十万千米的长管道来说的,这截管道也有一千米长短,何院士不光试验让它直飞月球,而且还在检验它飞行时,速度是多少,管道本身能否耐近万度的高温等等。

    后来试验取得了成功,管道的飞行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宇宙飞船的速度,达到了每秒钟一百公里。而且管道抵达月球后,完好无损。

    在这次试验的基础上,何院士的移民月球计划便再也没有听到反对之声,因为只要月球上有了水,有了往返地月之间的有轨铁路,那么以后人类在上面有意识地制造臭氧层,也就不再是难事,根据何院士事先的测算,只要月球上面人口达到十万时,经过二十年左右时间,即可让所有人类告别纳米调温棚,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月球上了。

    (七)

    现在十名航天员已经在月球上生活了一个多月时间,对水的需要也是与日俱增。正是发射二合一水铁路的时候。

    地球上将有两个管道固定点,其中一个点设在三峡大坝上,负责吸水送水。另一个点将固定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他除了把三峡的水先送到这儿来进行核裂变和核磁共振外,还负责调试和操控月球火车的运行速度。

    管道被有规律地盘成金字塔似的圈,飞行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