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以为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sjwx.la
    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以为然 (第1/3页)

    “朝廷虽然再一次平叛,可是再一次损耗了大量的钱粮,如果不想一个办法安置流民,只是修修补补,这样的事情还是会发生,朝廷需要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朱厚照说完这句话之后,目光在所有人的脸上扫了过去,面容越来越坚定,这次他要和这些文官掰掰手腕子了。

    事实上大明朝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答案是解决了,只不过解决的办法却十分的粗糙,在朱厚照看来,这种解决办法的好处就一个,那就是消弭了叛乱,的确是没人造反了,但是事情的根本没解决,而是刚加的严重了。

    所谓荆襄之地,泛指湖广、河南、四川三省结合地,大约西起终南山东端,东南到桐柏山、大别山,东北到伏牛山,南到荆山,这里山峦连绵,川回林深。

    百姓为什么聚集到这里,答案很简单,因为这里山高林密,好多藏,官府找不到我们。

    同时也衍生了另外一个问题,这里成为了逃犯和各种乱七八糟的人的聚集地,说是法外之地也不奇怪。这里面很多地方后世人不是很了解,但是大别山这个地方相信不少人是知道的,大别山西望武汉,东守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对民国首都南京和中心城市武汉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这也是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地理前提,大别山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为什么当年刘邓大军选择大别山,与现在流民选择大别山的原因是一样的,当然了,流民去大别山是因为活不下去了,刘邓大军去大别山是为了革命的。

    由于在这个时期这个地区人烟稀少,容易获得垦地。同时这里的气候介于南北方之间,比较温和,雨水适中,既可以种水田,也可以种旱地。这样的自然环境,南北方人在生活上、劳作上都易适应,因此流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sjwx.la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