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再次斗争 (第2/3页)
一次也没有用得上,小皇帝突然改变了以前的做事方式,只见他手一挥,只说了一句话:“窦氏虽为不道,但太后有德于联,不宜降黜!好了,众爱卿散会!”说完就迅速离开了。
知识分子隐藏了很久了,这几年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工作着,因为他们知道,暂时还没有办法和太监们抗衡,隐而不发是想寻找机会,终于这个机会来了。
于是在刘宏时代,也出现了像刘志时代那样的情况,就是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你死我活的斗争,然而这一次斗争,除了上阵的高手有所变化之外,最重要的是皇帝变了,当年刘志主要是站在太监一边的,那么刘宏呢?他站在哪一边呢?想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接着往下看。
知识分子终于等到了可能翻身的机会,借着这个机会,一定要趁热打铁。
皇帝刚刚回去,还没顾得上喝一口水,有人报告,李咸的奏书已经奏上来了,奏书的核心内容就是找到一个重要的论据来驳倒曹节、王甫,内容为:“当年窦太后陷害汉和帝刘肇的母亲梁贵人,和帝照样也没为难窦太后;还有阎皇后曾罢黜太子刘保,等到汉顺帝刘保登基时,也照样不去动阎皇后的陵墓。窦太后以陛下为子,陛下岂得不以窦太后为母?子无黜母,臣无贬君”,果然很具有说服力,
果然很有说服力,汉灵帝刘宏的一颗心彻底放下来了。公元172年7月2号,刘宏下诏:把窦太后合葬宣陵。
这一次,在皇帝的支持下,文官集团取得了忍了很久之后的开门红,然而与宦官集团的斗争是持久战,没有时间的考验是不知道最后的结果的。
窦太后的尸体算是有了最后的归宿,得以安葬入土。但是不久,不知是谁竟在朱雀阙下贴出了一张大字报“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公卿皆尸禄,无忠言者!”。
这明显是针对宦官的,上次输了一阵的宦官们当然不服,看到这份大字报那更是恨的牙痒痒,他们当然知道对手就是文官集团。怎么对付这一招呢,上次吃了点亏的太监们明白,这个小皇帝有点长大了,翅膀也慢慢有点硬了,快要脱离他们的手掌心了,不是那么好玩。
有了皇帝的这一层顾虑,经过反复思考论证之后,太监们拿出了最佳对付方案:借刀杀人。刀在何处?刘宏手中。
怎么样借?得想办法让拿刀子的人对自己恨的人也产生恨,那么怎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