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赵贵、独孤信事件考论 (第2/3页)
出洛阳后,
宇文泰即着手对他们进行分化,使之脱离独孤信统辖,不使之形成一只以独孤信为中心的忠于魏室的武装力量。这些豪强武装有一部分随宇文泰西撤,如郑伟、刘志、柳虬等。这
部份人除柳虬外,都脱离了独孤信,刘志甚至被宇文泰任命为“大丞相府墨曹参军”。〔22〕柳虬初随信去秦州,但宇文泰藉信遣虬晋见他的机会,留虬为“丞相府记室”,强使
虬脱离独孤信。除西撤者外,尚有一部份人仍在西魏东部边境活动,如赵肃、韩雄、陈忻、魏玄等人。独孤信曾三镇荆州,“士庶既怀信遗惠”,本颇具威望。如果他继续留在东
方,再与忠于魏室的豪强武装相结合(西魏三荆之地实治河南),形成一支足以与宇文泰抗衡的力量,则大不利于宇文泰。宇文泰大约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才将独孤信
西调陇右的。
大统十三年(547)春,侯景背叛东魏。五月,宇文泰遣李弼、赵贵赴颍川接应侯景。同时,“以茹茹为寇,令(独孤)信移河阳”,“征(宇文泰之姪宇文导)为陇右大都督,秦
南等十五州诸军事、秦州刺史”,〔23〕代替独孤信镇秦州。我们知道,独孤信出镇陇右已有七年之久,而且政声甚好,宇文泰调自己的同族宇文导接替独孤信的职位,又以防备
茹茹为藉口将独孤信调至河阳,分明是担心大军东征之际,独孤信乘机率兵东进,对自己造成威胁。质言之,调宇文导出镇秦州的目的是为了防备独孤信。这说明大统十三年(547
)时宇文泰与独孤信的矛盾有了新的发展。
同年八月梁武帝下诏伐东魏,九月梁将萧渊明灌彭城。这时东魏发布了一篇讨梁檄文,其中有一段说西魏内忧外患,不能对东魏形成威胁,用以炫耀自己后方之巩固。其所谓外患
系指茹茹和吐谷浑,其所谓内忧即指独孤信而言。文曰:“独孤如愿(独孤信本名如愿)拥众秦中,治兵劫胁。黑獭(指宇文泰)北备西拟,内营腹心,救首救尾,疲於奔命。岂
暇称兵东指,出师函谷。”〔24〕“治兵劫胁”应是指宇文导出镇秦州防备独孤信一事而言,东魏的檄文虽然对宇文泰与独孤信的矛盾作了夸大,但说明,宇文泰与独孤信之间的
矛盾已是当时天下共知的事实。同时也证明,我们上文对独孤信西调、宇文导出镇秦州等事的分析,并非向壁虚造。
宇文泰为了缓和同独孤信的矛盾,在大统十四年(548)进位信为柱国大将军,此后,又命其长子宇文毓纳信长女为夫人。〔25〕但这并没能真正解决他与独孤信之间的矛盾。宇文
泰之姪宇文导直至西魏恭帝元年(554)十二月去世前一直镇守秦州,监视独孤信。导死
后,其子亮“为秦州总管”继续执行监视任务。〔26〕同时,独孤信“在陇右岁久,启求还朝,太祖不许”。大统十六年(550)宇文泰大军东讨时,“信率陇右数万人从军,”
东进至崤坂,也被勒令西还。这说明宇文泰对独孤信的戒心,始终没有稍减,始终不让独孤信的军队进入雍州中心地带,以防有变。
大统十七年(551)西魏文帝去世,太子钦嗣位,是为废帝。废帝二年(553)“尚书元烈谋作乱,事发,伏诛”〔27〕次年(554)废帝因对宇文泰诛杀元烈有怨言,被宇文泰所
废,并立齐王元廓为帝,是为恭帝。
恭帝元年(554)夏四月,“帝大飨群臣。魏史柳虬执简书於朝曰:‘废帝,文皇帝之嗣子。年七岁,文皇帝托於安定公曰:是子才,由於公,不才,亦由於公,宜勉之。公既受
兹重寄,居公辅之任,又纳女为皇后,遂不能训诲有成,致令废黜,负文皇帝付属之意,此咎非安定公而谁?’”这番话,表面是责备宇文泰对元钦教诲不周,而骨子里却是对宇
文泰任意废立西魏皇帝,进行抨击。柳虬本是忠于魏室的阳城豪强,大统四年(538)归附西魏后,又“久之为独孤信开府从事郎中。信出
镇陇右,因为秦州刺史,以虬为二府司马。虽处元僚,不综府事,唯在信左右谈论而已”。〔28〕是独孤信的重要亲信。因此柳虬这次弹劾宇文泰,显然代表着独孤信等人的利益
,意在用保持魏室尊严的办法,抑制宇文泰纂魏野心,以保持住自己与宇文泰抗衡的地位。
虽然宇文泰受到柳虬的抨击后,命太常庐辩代笔诰论公卿说“兹咎予其焉避”,但他同独孤信的矛盾却因此加深。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泰大约因为身体不好(是年十月即
病逝),决心解决自己的继承人问题。长子宇文毓虽然庶出,但年长(22岁),且“已有成德”;三子宇文觉虽系嫡出,却“年尚幼冲”(14岁)。宇文毓已纳独孤信长女为夫人
,如果泰死后由毓继承,军国大权就会落到外戚独孤信的手中。为了防止这种局面,他“召群公(其中也包括独孤信)谓之曰:‘孤欲立子以嫡,恐大司马有疑’”。把他和信的
矛盾公开化。在这种情况下,独孤信如果不和宇文公开决裂,就不可能表示反对,群公当然也不可能有所异议。果然群公“皆默,未有言者”。李远甚至拔刀而起说:“若以信为
疑,请即斩信。”同时独孤信也被迫表示同意立宇文觉。〔29〕这样,宇文泰就在不惜与独孤信决裂的情况下,强行立宇文觉为后,杜绝了独孤信将来独揽大权的可能。
从上面的分析看,宇文泰在世时,与独孤信的矛盾已经白热化,即使宇文护不专权,他与信也难免决裂。综上所述,赵贵、独孤信谋诛宇文护事件,是宇文氏家族与部分贺拔岳旧
部,部份贺拔胜旧部矛盾长期发展的结果。赵贵代表岳之旧部,主要反对宇文护;独孤信代表胜之旧部,反对的是宇文氏家族,非只反对宇文护一人。虽然参加赵、独孤密谋远有
万俟几通、叱奴兴、王龙仁、长孙僧衍等人〔30〕和西魏宗室,〔31〕但都只处於次要地位,不能决定这次事件的性质。〔32〕
宇文护在解决了赵贵、独孤信的“谋反”问题后,贵、信的军队也就归属到了护的属下。这件事虽乏正面的记载,但细绎史料,仍可得其端倪。《隋书》卷55《独孤楷传》云:“
独孤楷字修则,不知何许人也,本姓李氏,父屯,从齐神武帝与周师战于沙苑,齐师败绩,因为柱国独孤信所擒,配为士伍,给使信家,渐得亲近,因赐姓独孤氏。楷少谨厚,便
弄马槊。为宇文护持刀,累转车骑将军。其后数从征伐,赐爵广阿县公,邑千户,拜右侍下大夫。”独孤楷原为独孤信的亲信,在府兵制下,只有在独孤信自杀后,楷才有可能转
归宇文护部下。因此,宇文护在赵贵、独孤信死后兼并其军队,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当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至此,宇文护初步统一了北周的军权,此后再也没有足以与宇文家族抗
衡的军事派系。
赵贵、独孤信在府兵体系拥有相当大的军事政治实力,宇文护何以能迅速解决赵贵、独孤信事件,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是宇文泰生前长期经营的结果。宇文泰在利用
驾拔岳、贺拔胜的旧部起家,“挟天子而令诸侯”,以成霸业的同时,早就着手培养自己的嫡系势力。经过他多年经营,在魏恭帝三年(556)时,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宇文家族为中
心,
有着强烈姻亲色彩的利益集团。现就这个集团中与宇文氏代魏和解决赵贵、独孤信事件直接有关人员的表现作一梳理:宇文导、宇文护:宇文泰长兄宇文颢的次子及三子。据《周
书》卷10导本传载:“太祖爱之”,“每出征讨,导恒居守”。宇文泰因诸子年幼,实视导为自己的接班人,所以每次征伐,令导坐镇华州大本营。大统十二年(546)后,更令导
任秦州刺史,监视独孤信,委以重任。
导死於魏恭帝元年(554),位至使持节,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太子少保、秦州刺史、章武郡公。护是导的弟弟,“普泰初,自晋阳至平凉”。“太祖诸子并幼,遂
委护以家务,内外不严而肃。太祖尝曰:‘此儿志度类我。’”魏恭帝三年(556)位至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中山公,宇文泰在泾州病笃,“驰驿召护”“谓护曰:‘吾形容若此,必是不济。诸子幼小,寇贼末宁,天下之事,属之於汝,宜勉力以成吾志。’”〔33〕安排
护接替自己,主持大事。此处所谓“天下之事”,“以成吾志”,实指逐步集中兵权,取代元魏,自立大统等事。所以后来宇文氏代魏应出宇文泰安排。
贺兰祥:宇文泰外甥,“长於舅氏,特为太祖所爱”。魏恭帝三年(556)时位至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小司马、同州刺史。“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
执政,祥与护为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之事,护皆与祥参谋。及诛赵贵,……祥有力焉”。同州是宇文家族的军事大本营,贺兰祥为刺史,起到了稳定军事中心的作用。
尉迟纲:宇文泰外甥,“少孤,与兄迥依托舅氏”。“从太祖征伐,常陪侍帷幄,出入卧内”,“太祖甚宠之。委以心膂”。魏恭帝三年(556)位至大将军兼领军将军、开府仪
同三司、加侍中、昌平郡公。
“孝闵帝践祚,纲以亲戚掌禁兵,除小司马”。纲在魏废帝二年(553)已经典禁旅,挫败魏帝的政变。宇文护执政后,又掌禁兵,在保卫宇文护集团、防止叛乱上起了重要作用。
于谨:于谨早在宇文泰任夏州刺史时,即任长史。在贺拔岳遇害后,是谨向泰陈迎魏帝西迁,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才使泰得以逐步创下基业。大统中,泰将女儿平原公主嫁给谨
子于翼,结为姻亲。魏恭帝三年(556)位至使持节、柱国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大司寇、雍州刺史、常山郡公、新野郡公。“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莫相率服。护深忧之,密访於谨
。谨曰:‘夙蒙丞相殊眷,情深骨肉。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若对众定策,公必不得辞让。’明日,群公会议。谨曰:‘昔帝室倾危,人图问鼎。丞相志在匡救,投袂荷戈,故
得国祚中兴,群生遂性。今上天降祸,奄弃庶寮。嗣子虽幼,而中山公亲则犹子,兼受顾托,军国之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护曰:‘此是家事,素虽庸昧,何敢
有辞。’谨既太祖等夷,护每礼敬。至是,谨乃趋而言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於谨,亦再拜,因是众议始定。”〔34〕于谨不仅地位高,而且坐
镇长安所在的雍州,他的活动在巩固新建的北周政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