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百二十六章 风云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八百二十六章 风云起 (第3/3页)



    这事情透着诡异,听闻的人无不诧异,奈何无论怎么打听,哪怕号称无所不知的家亲自出马,也没能打探出来短短几天里,方圆盟里面究竟发生了怎样离奇的变故。

    刘恒放心不下,直接询问何芙依,结果也没能得知真相。他只听到何芙依信心满满,接连赞叹杜公子有本事,还打包票让刘恒放心。如此表态,听来不似作伪,刘恒虽说越发好奇,但总算略微安心了。

    五大盟会之四各自出现危机,人们还在感叹千令盟的稳定和朱克理的强大,谁想不知从哪里流传出来的消息,说是人人觉得最无忧无患的千令盟,内部一样暗流涌动,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平静。

    只能说,人们高估了朱克理晋升六重的威慑力,低估了儒家内部争斗的激烈程度。

    身为数千年来天下第一的学派,儒家一直保持强大的同时,内部分裂的态势越发明显。有些分支,针对同一句圣人言论,解读出了南辕北辙的真意,其中差别已经大到相互斥骂对方为异端,恨不得将对方彻底摧毁的地步。这种差别,近乎出现在所有分支之间,顶多程度或轻或重而已,却完全找不到消弭差异的希望。

    之所以会出现对立到如此极端的情况,归根结底,原因竟只能归咎于儒家出现的圣人太多这个缘故,令人目瞪口呆。

    寻常学派,圣人至多一位,其传承完全独立于其他学派之外,对于圣人传承的解读再不同,也不至于太过对立,儒家就不同了。

    儒家相继出了五位圣人,其既然能够成圣,说明他们虽说都源出儒家,却有各自不同又直指大道的学说。坏就坏在五大圣人的传承各有不同这一点上,乃至对于学说与道理,五大圣人的讲述也不尽相同。这里出了异同,传承到后来,后辈们学习圣人学说后解读出来的真意,差距自然只会更大。

    偏偏同是圣人学说,你总不能说这位圣人是对的,那位圣人的学说就是错的吧?

    而儒家不只有五位圣人传承,在大世凋零的近千年,儒家依旧强盛,源源不绝的出现了数位亚圣。继承这数位亚圣传承的后人,自然坚持祖师只是生不逢时,换做正常的年岁,必然能够成圣。而数位亚圣的学说和道理,自然和五位圣人又有些大同小异的地方,这必然导致儒家的内斗只能朝着愈演愈烈的方向继续前行。

    时至如今,儒家内部不算数不胜数的众多小分支,单说最顶尖的支脉,可以先分为两脉。

    丘子、颜子、孟子、孙子、曾子五大圣人,传下诚孝丘氏、仁德颜氏、仁义孟氏、礼儒孙氏、忠儒曾氏五大圣人世家,这是古学或世家一脉。然后近千年数位亚圣领袖,流传下气学罗氏、心学王氏、理学朱氏三大传承,也被世人统称为新学或师徒一脉。

    朱克理的祖父朱熙,正是如今的儒家领袖,自行开创了理学这一学说,以此成就亚圣,可谓近百年来世间最惊采绝艳的人物。

    然而即便当世朱理学说为显学,在以忠孝为至理的儒家,必然无法过于打压其他学说,至于五大圣人传下的五大古学世家,在学派中更是大有太上皇的姿态。于是学说和理念之争,各代领袖都无法处置,自然变得越来越公开与激烈。

    儒家内部局面之复杂,由此可见一斑。

    这些情况,好像在灵原秘境中的千令盟,又重复了一遍,如出一辙。

    照说朱克理不仅是亚圣朱熙的玄孙,更是天骄,身份之显赫,堪称惊世绝伦。可是别说古学,便是朱克理出身的新学一脉,身份和天资不弱于他的人物,照样大有人在,算上古学一脉,那就更多了。

    尤其在五重境强者喷涌而出的这个当口,千令盟中涌现出来的五重境强者同样不少。

    有些天才曾经由于长辈们钦点朱克理为盟主,或者境界一时无法跻身最顶尖的层面,只能暂时隐忍与屈服。如今他们晋升到五重境,依仗其不弱于朱克理的出身和背后的支脉,哪里还会甘心屈居朱克理之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