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阳立教十五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重阳立教十五论》 (第2/3页)

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能如此者,虽身处于尘世,名已列于仙位,不须远参他人,便是身内圣贤。百年功满,脱壳登真,一粒丹成,神游八表。

    第八论降心

    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住行坐卧,常勤降闻见知觉,无(《道藏》原本作“为”,据上下文意,当改为“无”)病患矣!

    第九论炼性

    理性如调琴,弦紧则有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琴可调矣!则又如铸剑,钢多则折,锡多则卷,钢锡得中,则剑可铸(《道藏》原本,并无“铸”字,依上下文意,当增之)矣;鍊性者,体此二法,则自妙也。

    第十论匹配五气

    五气聚于中宫,三元攒于顶上,青龙喷赤雾,白虎吐乌烟。万神罗列,百脉流冲,丹砂晃朗,铅汞凝澄,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于天上。

    第十一论混性命

    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阴符经》云:“禽之制在气”,是也。修真之士,不可不参,不可渗漏于下士,恐有神明降责。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谨紧锻鍊矣!

    第十二论圣道

    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入圣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满干坤,普天圣众,默默护持,无极仙君,冥冥围遶。名集紫府,位列仙阶,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矣!

    第十三论超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三界也。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玉清之境矣!

    第十四论养身之法

    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若得此道,正可养之;养之多则功多,养之少则功少。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住自然矣!

    第十五论离凡世

    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言十五论者,警门中有志之人,深可详察知之

    《重阳立教十五论》论述了全真道初创之时的基本思想,共论十五题,实际讲述三个中心问题:

    修行准则

    第一,论述全真道士修行生活之准则,包括住庵、云游、学书、合药、盖造、合道伴等。指出道士住庵,是为了“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