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稀世宝物 (第2/3页)
刀。”
“我了个去,这竟然是康熙的其中一把配刀,而且还是远征准噶尔的配刀。那其它四列文字就应该分别是满文,藏文,蒙古文和回文了。这应该是真的,很可能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时从紫禁城或圆明园里抢走的。流落到了海外被戈林搜刮到了,可能考虑到以后要流亡到华夏,所以带了一件华夏的国宝。”
郑旭东想到这里把刀从刀鞘中拔了出来,当然既没有小说中所描写的寒气扑面,寒光射眼,更没有“仓朗朗”的什么龙吟虎啸之声,那都是扯蛋,它就是一把刀而已。这把刀的刀身长八十公分,不是国内传统的那种直刀,而是带有一定的弧度,有点像世界著名的大马士革刀,它很可能是要适应刀鞘的弧度才这样做的。刀的两侧也各刻着一只腾飞的龙,龙被刻画的凶悍无比。估计当时工匠考虑到这把刀是上阵杀敌用的,所以才把龙刻成这样。为了试一下刀的锋利程度,郑旭东在杂物间里找到了一本早年出版的新华字典,把字典放在桌子上,他用刀劈了下去,整个字典被齐刷刷的切成二半,就连下面的实木桌子都被切出了一条印迹。“我次奥!没想到过了三百年还如此锋利!好刀!”
郑旭东发现从打开这个铁柜开始,就一个惊喜接连着一个惊喜出现在他眼前,每一个放在柜里的东西都价值连城,看来戈林挑这些东西也是用了心思的。他现在开始对最后一个差不多能铺满整个铁箱子底部的黑色大石头充满了好奇心了。“纳粹的二号人物到底为什么会这么看重这个傻,大,黑,粗的石头呢?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他蹲在大石头前仔细地看着它外部特征,这是一段高2.25米左右,上周长约1.65米,底部周长允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面有两个人的雕像,刻画得非常生动,石柱下面刻着几千行的文字,这是一种古老的文字,郑旭东不认识,他把这块石头的颜色,大小,花纹,文字在谷歌上搜索了一下,当搜索结果出来的时候,郑旭东傻了!
所有的搜索结果都指向了一条信息,那就是--汉谟拉比法典。而且石柱上端刻的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282条,整个法典是一块黑色玄武岩石柱雕刻而成的。它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
以上这些还不是最惊人的,最让郑旭东惊讶的是所有的信息都说这个汉谟拉比法典现存于法国的卢浮宫亚洲馆内。
我次奥!那问题就来了,纳粹的戈林会把一块不值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