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牛头不对马嘴…… (第2/3页)
,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演。他从中国话剧和电影的草创时期开始,就进行了编剧、导演、表演等全面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
很厉害的一个人。
《压迫》这部剧可以说是创造出了堪称典范的人物语言和最为人称道的剧作结构,在同期大多数粗糙、低质的作品中显得凤毛麟角一般可贵。
丁西林的“世态喜剧”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并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压迫》也不例外。
事实上,以《压迫》为代表的丁西林喜剧,是中国最早成功尝试现代派话剧的典范,具有某种程度的“超前性”,在整个中国话剧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上海屋檐下》
抗战戏剧的嚆矢创作于抗r战争前夕的《上海屋檐下》,通过一群生活在上海弄堂中的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暗示出雷雨将至的前景,力图使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
剧本很好,但还是局限于背景。
《白毛女》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延安时期戏剧成就的重要标志,是1945年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优秀多幕剧《白毛女》。
它虽说是一部新歌剧,但舞台风格却类似话剧,是话剧的表现形式与民谣巧妙结合的产物,成功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它的出现及成功推广,为建国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话剧创作模式提供了示范效应。
《于无声处》
呃,这个,还是算了……[囧/]
《绝对信号》
小剧场运动先锋1982年11月,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演,开启了新时期小剧场运动的先河。
这次成功的实验演出,成为转型期中国自己的话剧先锋,并在戏剧界引发了对小剧场戏剧的探索兴趣。剧作打破了传统戏剧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固定交流方式;还打乱了传统话剧“现在进行式”的“顺时序”时间结构套式。
不得不说,当时的话剧都是在不断前行,不断创新中,堪称大发展时代。
《暗恋桃花源》
也是一部享誉亚洲的经典作品。
1986年,一部舞台剧《暗恋桃花源》奠定了台湾戏剧家赖声川(blog)及其表演工作坊在戏剧界的地位。
此后的四度复排更让该剧成为享誉亚洲的经典之作,而集编、导于一身的赖声川,也因此剧蜚声海内外,被誉为“华语剧坛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人物”。
这个也确实有名气,在到这里之前,李旭升自己还考虑过是不是去看一场,只是可惜当时这个剧短期内并没有公开表演活动。
所以很是遗憾……
《倾城之恋》
61年续写两个传奇入选“十大”的《倾城之恋》,指的是相隔61年时空的两个不同版本。
张爱玲于1943年写成《倾城之恋》,翌年亲自将之改编为4幕8场的现代话剧,于12月16日由大中剧艺公司在上海新光大戏院献演。
那一版话剧由朱端均导演,演员阵容强大,罗兰演白流苏、舒适演范柳原、韦伟演徐太太、海涛演印度公主、端木兰心演四奶奶……
皆为一时红星。
61年后,香港话剧团献演《新倾城之恋》,导演毛俊辉延伸了原著戛然而止的结局……
虽然很厉害,不过李旭升并没有去现场看过这个剧本的演出,倒不是不想去,只是演出地点太远了,就懒得去了。
再说了,当时他连续接收了那么多知识的情况下,好像再去看也没什么好处,所以就懒得去了。
还不如在家好好消化一下。
当然,对于作者张爱玲,李旭升还是知道的,不过,他最熟知的一句话,还是那句,出名要趁早啊……
也不用多说,毕竟咱们也不能做事后诸葛……当然,其实这句话更适用于现在?
……
……
剧本有很多,李旭升自己也是在脑海中慢慢的整理着……
最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