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选剧本…… (第2/3页)
演与电影表演的不同点有很大区别,比如说表演的生活化。
电影的纪实性是要求电影表演必须真实、自然、生活化。
而电影演员是在真实的外景或逼真的内景中进行表演创作的,这就要求演员的创作与真实的环境融为一体,同样真实。
而戏剧演员是在虚拟的舞台和规定的情景内进行表演创作,这就要求演员的创作在假定的舞台上信任,感受真实。
另外,电影摄影机的运动随时改变着观众的距离与视点。
在近景和特写中,演员的一个眼神、肌肉的抽动、皱纹的颤抖都清晰可见,任何虚假、夸张的表演都使观众难以忍受。
戏剧演员是在舞台上,要在全身的形体带动下去行动,完全要融入到规定情景中,和影视区别是,这里不是注重某一个地方。
当然,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的生活化决非用生活去代替表演,不是自然主义地再现一切生活内容,它是以生活原型为基础,经过选择、提炼,再现生活中的人物性格的艺术。
所以,戏剧艺术展现手法要相对夸张。
还有表演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时空自由是电影艺术独具的特点。
影片中镜头的分割与组合,可以将任何画面与其他画面并列。
这种时空的自由造成电影表演的非连续性。
为了生产上的需要,电影拍摄既不连贯,又不按顺序,它使演员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断断续续甚至颠倒地生活(扮演)在角色中,然而电影在放映时又是连续的并不颠倒的,这就要求电影演员具有在非连续性的“镜头表演”中保持人物形象的统一性、完整性的能力,能保持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的连续性。
这就要求电影演员充分深入地研究剧本,把握人物基调、性格及其发展,掌握剧情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形体、心理动作线,确定角色的重场戏、过场戏和高潮戏,处理好表演的力度和节奏。
时空局限是戏剧艺术的特点,戏剧演员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一直从头体验到尾,可以说是一天以剧情人物生活几次,不时的体验,不时的创新,也就造成了戏剧的连续性。
镜头感与整体感。
电影演员是在摄影机镜头前进行表演创作的,因此必须有镜头感。
镜头感包括:表演生活化;对画面的想象与体会;对不同景别、不同摄影技巧的适应;对摄影棚、实景拍摄以及无观众交流、无对手交流的适应。
电影演员必须学会分析分镜头剧本提供的条件并根据导演的艺术处理来设计和构思自己的表演,不同景别的镜头要以不同的表演分寸和手段来体现。
远景和全景、近景与特写这两极镜头要求演员运用不同的动作幅度和功力技巧。
要求更丰富的内心体验和细腻的表情。
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进行创作,注重的是外部整体感,因为舞台是固定的,要根据场景的假定性来迫使观众相信。
因此戏剧演员更注重的是舞台整体,而不是个体。
话剧演员在你面前现场表演,虽然一部戏连着演出多天多场,但如果你每场都看,你会发现每场演出都有细微的不同。
因为毕竟是活人在演出,人每天的状态都是不完全一样的。
话剧的演出是连贯的,相当于电视的现场直播。
出错无法弥补。
电影就不同了。
他是演员面对镜头在演出,无法和观众交流。
演出成功或者失败在电影上映时已经定型,看多少遍都是一个样。
电影演员的表演是分镜头拍摄的,演错了,忘词了,可以NG重拍。
而戏剧就没有这种可能性了。
不过,戏剧演员有戏剧演员的好处,而影视演员也有影视演员的特殊地方,两者的关系上,其实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不过就李旭升所知,很多戏剧演员在影视作品方面的表演,那都是相当经典的。
所以说,一个常年在演话剧的老师,有时候,绝对比那些演影视作品的演员演技好。
而且戏剧演员需要常年练功,停下就会对‘功’明显的‘回缩’,师傅说‘抽吧’,就是回缩的意思。
当然,影视演员常常会有体验生活的过程,例如为一出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