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七章 西安事变之结局(2)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七章 西安事变之结局(2) (第2/3页)

如下内容的六点协议,(1)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2)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3)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4)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参加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5)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6)其它具体的救国办法。

    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这一民族的目标,各党派走到一起,期间,虽偶有摩擦,却不离这个基调。

    历史的脚步早已远去,华清池畔的枪声,消失在时光的长河,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无非是见仁见智罢了,谁又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呢?

    中国国民党方面的评价,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被全国人民谴责的情况下,受中共唆使和蛊惑,进而不满“先剿共、再抗日”的基本国策。

    于一九三六年年底在西安发动兵变,挟持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蒋中正,提出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等八项主张。

    西安事变使得国民政府停止剿共,联共抗日,导致政府的抗日准备被迫中断,全面抗日提前爆发,另一方面使中共起死回生,获得喘息机会,酿成抗战胜利后的全面叛乱。

    中国国民政府方面的评价,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而中共领导人之一,时任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张学良自我评价,在事变之后几十年间,张学良一直坚持:“作为一个军人,我是应该被枪毙;但是依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任何一个中国人,在的当时的情况之下,都会那样做的,只不过是由我张学良做了。”

    至于张学良为何甘冒风险,亲自送蒋委员长回南京,一直众说纷纭,据张学良自己说:“领袖就是一个泥菩萨,如今我已经把他扳倒了,我要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