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一章 布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十一章 布局 (第2/3页)



    可能有人不明白了,为什么外资机构拒收港币,会造成港币暴跌?

    其实这要从港英政府自身原因说起,自香港被英国人统治之后,一直以来都把香港当做提款机。

    特别是近十年,港币跟美元脱钩之时,汇率是1美元兑换5港元,用了近8年时间,比当初超发了几十倍的港元货币投放到市场,也不过是造成港币汇率稍微贬值到了1美元兑换6港元的程度。

    但到了82年,中英谈判失利之后,长期人心浮动,也造成了港元汇率持续的下跌,到了9月份,港元汇率首次跌破1美元兑7港元。

    汇率下跌如尿崩一般止不住,为了应对港元下跌压力,83年9月8日,香港银行公会宣布自次日起,将存款利率上调5%,也就是储户一年期存款上升到7%年利率。

    实际上,这几年为了刺激香港楼市和股市的萎靡不振,存贷款利率出现了几次下调。相对于,80年巅峰时期,一年期存款高于18%利率,存款利率达12%以上。

    到82年,香港的存款利率降低至6%,已算是几年来最低的利率水平。

    银行集体提升存款储蓄利率,也不过是为了提升储户对于港元的信心,与此同时,也是避免自身被恐慌的储户挤兑。

    要知道,从74年港元跟美元脱钩之后,港元已经算是信用货币,完全不需要外汇作为保证金,也没有其他什么东西作为担保,所以,港元发行规模不受控制的剧增。

    加上地产、金融行业的繁荣,让银行疯狂的吸收存款和放出贷款,而忽略了经营风险。而现在港元信用遭到市场严重怀疑,损失最惨的当然就是一些对于风险考虑不足的中小规模的银行。

    之后的几年时间,依然大量忽视了风险的银行为曾经的激进买单的时候,香港数百家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和被兼并。

    即便是银行业提升了存款储蓄利率,但是,9月14日,也就是一天后,港元汇率再度遭到暴击,跌至89港元,创下港元汇率历史新低。

    港元汇率的持续贬值,主要力量当然是外资和从香港出逃的资本,但是,9月16日,香港财政司司长彭励治却是在媒体发布会上指责称是“中国银行持续买入美元,做空港元”,造成的港元汇率危机。

    当然,事后我们都知道,这时港英政府在贼还捉贼,最大手笔抛售港元买入美元的却是汇丰银行这个港元做大的发钞行。

    港元汇率危机期间,不光是汇丰,包括渣打在内,重多英国人控制的香港银行也通过做空港元,来对冲其自身持有的港元资产贬值的损失。

    事后有人统计,在港元汇率危机期间,汇丰至少持续抛售百亿港元从市场上买美元,所以最大的港元空头不是中银而是汇丰。

    至于其他的外资和香港本土公司,甚至是一些有点储蓄的人,很多都是港元汇率大跌的帮凶。

    整个市场到处都是抛售港元和买美元的投资者。

    以上都是港元危机的全始末,李逸轩和母亲就是商量如何利用这个危机来壮大自身。

    李逸轩定下了两个原则:在港元危机中,Oranges公司不能受到伤害,在并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的大发利市。把银行的信用额度全部用上,获得大量的港元贷款,然后……这些港元持续被换成了美元!

    等到市场上都疯狂的抢有限的美元,以及港元兑换美元跌破8以下时,就可以抄底港元了。

    为什么是8?因为1:8是利润平衡点,从银行贷款港元是需要支付利息的,把港元兑换成美元还需要支付一系列的手续费,另外通货的膨胀也要算道成本里去,甚至连后续的操作也要花费成本,这么综合算下来,1:8才是他们的盈亏平衡点。

    做任何事情都要未料胜,先料败。也就是说一旦抄底失败了又该如何?得为自己设定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