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十四章 首都中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八十四章 首都中银 (第2/3页)

晾着呢。”

    郭亦菲不由分说直接走了进去,把他刚洗的**拿了出来。

    “**还是我自己来吧,我都已经洗了不用麻烦你了。”

    郭亦菲用手再李逸轩胸口搓了一下,“你洗的啥样。”拿起衣服走了。

    中午吃了饭后,李逸轩觉得没事干,叫郭亦菲配他出去走走,结果人家以照顾母亲为由拒绝了。

    没办法,李逸轩只好一个人出去。他让张绍华先带他去了趟中银,换点外汇卷,这时候只有中银一家银行是制定的港币兑换点。

    像友谊宾馆这种定点外宾招待单位是不收人民币的,只收外汇卷,因此港币和美元是不能在大陆直接使用的,必须兑换成外汇卷后才能使用。

    这时候按照官方给出的外汇牌价,是1外汇卷兑换3.25港元,李逸轩直接换了2万元的外汇卷,用于这段时间国内的住宿和招待所需。

    外汇卷在内地并不常见,但却能像RMB一样花得出去,而且比RMB还受欢迎。

    理论上,1外汇券等于1人民币,但由于外汇券购物不需要计划票证,所以它比人民币更值钱。国内黑市1外汇券,至少能换1.3人民币,有时候,甚至能换1.5元人民币!

    一下换取2万元的外汇卷,创汇6万多港币,兑换美元的话,也有一万多美元,这让中银的BJ分行长都惊动了,亲自给李逸轩办理兑换业务,态度非常的殷勤。

    让李逸轩意识到这时的内地是极度缺乏外汇的。

    1980年中国政府持有的外汇是多少,2亿美元,说出来都没人相信,可就是当时的真实。

    这个年代中国对外出口,一半左右的创汇份额,都是靠着广交会。每年两次的广交会,让广州当地的宾馆人满为患。中银每年靠着广交会,都能获得不少的外汇收入。

    可在京城就不一样了,比较冷清。自改开后,虽然每年有不少港澳同胞来首都,可每次兑换的外汇都很少,像李逸轩这么一次性兑换这么多外汇卷的,中银的分行长还是第一次见到。

    行长五十多岁,长相普通像一个邻家老头,穿着这个时代标准的干部服四个口袋。

    这两年来首都旅游的港澳同胞不少,像李逸轩这种带着个白人保镖的香港人还是首次见到。

    觉得李逸轩的身份不一般,于是一边给李逸轩兑换外汇一边盘道,“先生第一次来首都?”

    “恩,第一次,陪我女朋友和她母亲一起来的,顺便考察考察。”李逸轩知道他在盘道,没有隐瞒自己此行的目的。毕竟要投资大陆你得先了解内地招商引资政策不是,作为中银的分行长他肯定知道不少。

    行长停了一下,一般外商要来投资才用考察这个词,看来眼前这个年轻人是带有使命来的。

    手上继续动作,一边说道:“现在内地不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