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七章 钢结构厂房2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七章 钢结构厂房2 (第2/3页)

,不能简单的定义为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初级加工业。

    美国苹果和戴尔公司厉害吧,虽然他们都不建自己的工厂,都是委托其他工厂代工,但这并不能否认他们的技术研发和设计力量,他们都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只要拿到华北强,分分钟就能给他们解决好。

    要知道那里有超过90%企业都是港资企业。就连国内的华为、中兴、联想、海尔等大型企业,都得寻求港资企业帮助。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香港的制造业能力有多强。

    当然,香港的制造业也不是没有弱点,特别是在电子科技这一块不是很多,竞争力也不够强。

    这怪不了香港,毕竟电子工业的核心是半导体,要制作半导体就需要半导体工业装备,而这些装备是西方国家禁止向中国出口的。香港在当时虽然被英国人管,但英国人并没有把香港当做自己领土来治理,只是把香港当做提款机。

    再加上香港包括现在,都一直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而且土地价格昂贵,香港没有发展出高科技产业来填补制造业转移的真空,所以到后来,服务业就占了香港经济的绝大多数。

    香港的服务业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生活服务,另一部分为生产服务,前者包括餐饮等大众行业,附加值较低;后一部分包括金融等高端行业,附加值比较高。香港现在的定位是重点发展后一部分的服务业,但是由于本地制造业几乎都转移出去了,所以只能依赖外部市场,从目前看,重点就是为中国内地的制造业服务,不过由于一国两制的存在,内地和香港还无法做到完全一体化,这就限制了香港服务业发挥自己的优势瓶颈。

    另外,后世的香港还保留一些高端印刷服务,因为这些服务要求快速提供和难在内地找到相关人才。后来,有一些迁到内地的企业因为各种在内地无法提供的条件回撤。但主流是高端制造/服务保留香港,厂在内地……

    但不管怎么说,香港的制造业已经转移到大陆,是有利于香港的产业升级的。李逸轩的目标,就是在未来香港制造业转移到大陆后,这段真空期内填补进去,来完成对香港的产业升级,这样做不但有利自己,也有利于香港,同时有利于大陆的经济发展,是一种一举三得的发展模式。

    仔细想想,这事还真的李逸轩来,因为在这段时期,只有李逸轩才有这个优势,他可以利用时空门,向这个时空的香港和大陆源源不断的输出先进技术,帮助国家快速的发展。

    这是他唯一能想到也能做到的方式,至于最后香港和内地认不认可,李逸轩不知道,但做了总比不做强,至少你努力过。

    内地不好吗,老是要跟香港杠上?怎么说呢,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