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流着奶和蜜的地方?(回报读者,本章免费) (第2/3页)
上算是好好地见识了中亚和中东的风景——用瓦西里的话就是“怎么会有这么荒凉的地方?”
习惯了乌拉尔地密林,看这里的自然环境显然会觉得似乎是到了另一个世界。
原本他们要直接抵达海法。按后通过海路前往英国。但英国人却先把代表团送到了耶路撒冷,美名曰参观。
“英国人在地中海估计有点焦头烂额,拖时间。”
对于英国人的安排,列昂诺夫有自己的见解。
代表团连在自己控制的德黑兰都没做什么参观安排。这英国人到是想得周到。还把代表团安排在条件最好地大卫王饭店,这座豪华到奢侈的酒店——同窗外视线里的耶路撒冷城的“破败“形成了鲜明对比。
原本耶路撒冷面积到18世纪中期都只有1平方公里,居民区拥挤不堪。到了18世纪60年代开始耶路撒冷地居民区不断扩大,到最后各种信仰的居民群扩建的新的居民区又连接到一起成为新城。
当1917年12月11日英军占领耶路撒冷时,新城已经形成一片错综复杂的居民区群,每个居民区有一个不同的种族构成。
在英国统治下,这个发展继续下去。最后,老城区演变为一个贫穷的老居民区。
而新城区远看也差不多:英国人规定耶路撒冷的建筑外表必须是沙岩做成地。来保护城市原貌。也是这点,让代表团团员们看来其外表破败而落后。
都挤在一块了,这麻烦不用历史原因影响就会不断出现,更不用说这座城市的名字叫耶路撒冷!
在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移民一直在增加,他们和阿拉伯人的冲突也逐渐升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39年,英国公布了巴勒斯坦白皮书停止犹太人的移民,限制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备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给一个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当地政府。犹太人可在该政府管辖下高度自治。
历史上英国人根本无法妥善处理阿以矛盾。这导致了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一个“乱”,只不过这个“乱”还是一种静静地潜伏状态。还没有爆发出来。
一旦爆发,英国人可处理不了。
大战地战火并没有烧到这里,但给苏联年轻人们地感觉是城市死气沉沉,完全没有苏联城市那种欣欣向荣的味道:殖民统治地弊病,所有人都这么认为。
代表团在英国人面前也是盛情难却,就同意了他们的安排。
上午九点,几辆大卡车在酒店门口等待。
“酒店不错,天气也还行。”瓦西里的调侃。树少了点,但至少这里地天气不冷。
“哭墙”,古代犹太国第二神庙的唯一残余部分,一段长约50米、高不足20米的大石墙,犹太教最重要的圣地之一。
这会“哭墙”中间还没有什么屏风,也没有什么硬性的男女有别分开安排,靠的是自觉:男士们倒是必须戴上帽子才能进入,代表团成员们都有帽子。显然符合要求——虽然不是小圆帽,但不要“脑袋露天”就成。
这次就是非军人都是戴帽子,出发前注意了的。
在哭墙前,大家看到了许多徘徊不去的祈祷者,有以手抚墙面地,有背诵经文的。
柳德米拉静静地看着那堵大石墙,同边上人说:“公元初年,欧洲人认为耶路撒冷是欧洲的尽头。而这面墙即是欧亚分界线。上千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被称为哭墙。”
在一种有点肃穆和凄凉的环境下,团员们也没人说什么调侃的话。刚才的会议上强调了的;也没人想去摸摸那些大石块。
带着相机负责拍照地同志正在拍照片,对于这个大家倒是挺有兴趣,留个难得的纪念。
英国人说这里不好来个搭台拍大合影,那就三五一群留个影。也算没白来一趟耶路撒冷。
这时有人走近列昂诺夫,一看是刚才讲课的科博洛夫.
讲师同志一脸肃穆,列昂诺夫一看他的表情,也没像在前几天那样和他开“怎么,咱们的教授同志有什么教导?”一类地玩笑。
而是说:“去吧,就算是我同意的。难得来一次,能理解你们的感受,对于这个副统帅还是很开明的。”
科博洛夫咬着嘴唇点点头。眼里甚至透露着一丝感激。
列昂诺夫知道代表团里所有人地背景:科博洛夫是犹太人。
有副统帅的参谋、这次代表团纪律负责人之一点头,科博洛夫走向那面石墙,用手抚摸着粗糙的墙壁。
好一会,没人去打扰他。
一刻后科博洛夫自己结束了他自己的行动,回到代表团中,列昂诺夫看他没什么异样。刚才也注意了一下讲师同志的行为,没有什么感情失控的举动。
让摄影师拍了张照片,科博洛夫对列昂诺夫说:“我的家在苏联。”
离开哭墙时。不断有新来的人进入。不过像列昂诺夫一群人这样地“参观者”是一个也没有。
不知道怎么回事,列昂诺夫感觉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那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感觉,很微妙——是前面那些朝圣者,他们的眼神和动作。
“感觉到了?”
“那些人感觉并不友好。”被问话的希多连科说,“不过只是有些戒备和敌意。”
“波兰人。”
瓦西里说:他听到了波兰语的交谈声。
当然有戒备和敌意,先不说波兰的原因:列昂诺夫不认识对面那几个人,最后也就判断他们是波兰人。
但对方却有人认识他们身上的制服:作为在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管辖地监狱里呆过一年地人,梅纳汉-贝京对带有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直属部队军衔的制服,是有着刻骨铭心地记忆。
不过这次两边是擦肩而过,并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梅纳汉-贝京,30年代积极从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938年成为贝塔青年运动波兰支部领导人。
1939年德军侵入华沙时,他逃往维尔纽斯,双亲和兄弟死在集中营里。1940年被苏联逮捕,放逐到西伯利亚,1941年获释,参加流亡的波兰军队,年初才随部队开入巴勒斯坦。
如果这会列昂诺夫的首长在这里,他有可能会把那个消瘦的犹太人叫过来闲聊几句:那人林俊认识,当然是“几十年后”那人的照片。不过也包括“几十年后看到的”那人在苏联监狱里拍摄的档案照片。
1946年7月22日,一个用200多公斤炸药制造地炸弹摧毁了耶路撒冷大卫王饭店的西南侧部分,当时那里是英国办事处。
100多人被炸死,包括大约75个英国军官,由梅纳汉-贝京领导的被称之为“国民军组织”的复国主义者游击队声称对这起袭击事件负责。
犹太复国主义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