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百五十七章 宝剑为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七百五十七章 宝剑为聘 (第2/3页)

已经相当高了,他开口便报五千金,几乎翻了一倍。不过有人认出,这喊价的人乃金陵第一富户,金家之大少。这金大少声色犬马样样皆通,而最大的嗜好便是到处找寻刺激,只要能刺激着他,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但五千金也着实让人乍舌,但更让人乍舌的还在后头,他话音刚落,马上有人举牌:“八千金!”话音未落,又有人举牌:“一万金!”

    哇!万金求聘,而且是求聘两名被腐面的女子,简直不可思议,还有更不可思议的,众人仿似受到刺激,被炸开了锅,一个个竞相举牌,简直挥金如土。

    金大少两眼通红,突然吼道:“本大少亦不多费唇舌!两万金,外加一柄羊脂玉如意!”说着从怀中取出一柄晶莹剔透的玉如意,道:“这柄玉如意乃上品奇珍,请盲老先生品鉴!”

    话音一落,从帐幕转出一名老者,拄着拐杖,蹒跚步出,已近古稀,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只灰白眼珠,有些上翻,显然是先天失明。

    原来,秦淮花会有一则规定,除了用银票作为聘金外,也可用随身携带的珍宝作为聘金,至于珍宝价值几何得由秦淮方面鉴定,而盲老先生就是专门负责鉴定珍宝,虽然双目失明,但经过他手鉴定的珍宝分毫不差,被誉为神鉴。

    很快,司仪接过金公子的玉如意,交到盲老先生手上。

    盲老先生侧着头,先用手指摸了一遍,然后放在耳边,扣指敲了敲,乃点头道:“这柄玉如意质如凝脂,莹透纯净,且雕纹精细,曲态柔美,实属难得,最难得是以整块羊脂白玉雕成,更属罕见。”

    金大少听着,甚是得意。

    盲老先生却话锋一转:“但玉石雕琢最讲究取势造形、因巧施工,所谓‘取天然之形势,得天然之神貌’,这柄玉如意为得曲态,刻意扭弯,反失原形之神。虽然如此,仍然不失为上佳珍品,可值三万金。”

    金大少拱手道:“盲老先生神鉴,这柄玉如意正是本少以三万金购得,分毫不差。”

    众人乍舌,两万金的银票,再加上三万金的玉如意,足足五万金。

    金公子却满不在乎,对司仪喊到:“还不赶快落槌!”

    司仪也想着该不会有人出更高的聘金了,乃执起小锤,刚要敲去,忽一侯爷服饰的人站起,道:“金大少羊脂玉如意为上品奇珍,不知小侯这枚琉璃夜光珠又价值几何?”说着从怀中取出一枚龙眼大小的珠子,精光闪烁。

    众人哗然,这珠子不算大,却光华璀璨,如此明亮的夜明珠实属罕见。

    玉姑笑道:“吴侯果然大手笔!”

    原来此人来自商丘,姓吴,父亲是侯爷,因早死,所以他很早就世袭了侯爵之位。平日也是到处搜艳猎奇。

    珠子很快被交到盲老先生之手。盲老先生掂了掂珠子,摸了摸,敲了敲,忽道:“暂去灯火!”

    很快,仙舫所有灯火被遮挡住,黑暗之下,珠子更加光华湛耀,众人几乎睁不开眼。盲老先生将珠子放在眼前晃了晃,眼珠转动了一下,原来他虽然双目失明,但眼珠仍能感光,甚至对某些光线更加敏感。

    灯火重新亮起,盲老先生点头道:“这枚夜光珠通体剔透,色泽光润,兼有流云漓彩之瑰丽,当属奇珍,但夜光珠最可贵之处不在其亮,而在其光,其光能照现万物而不侵夺眼目,此谓精光蕴藏。这枚夜光珠光芒太盛,毕露于外,夺人之目,侵人之神,若置之庭院则飞鸟不至,若置之厅堂则宾客不宁,若置于卧室则其主难眠。”

    吴侯惊异道:“盲老先生神鉴,难怪小侯近日寝食不安,原来此珠之故。”

    盲老先生道:“虽然如此,这珠亦属奇石,可值七万金!”

    吴侯乃转向金大少,笑道:“对不起了金大少,我要聘走两位神水圣使了。”

    金大少怒目瞪视,忽从身上抓出数张书契,道:“这是本少在金陵城两家银号、三家绸缎庄、四家当铺的书契,盲老先生估算价值多少!”

    众人又惊又愕,这金大少为聘得两位神水使,连家业也不要了。

    盲老先生却道:“老夫只鉴定古珍,其它一概不估!”

    玉姑亦道:“金大少见谅。金大少亦知秦淮规矩,我们只受金银珍宝,其它一概不受。”

    金大少脸色铁青,道:“且等着,本大少马上再取银子来!”

    吴侯哈哈笑道:“金大少,这可不成规矩。怪只怪大少这玉如意不及奇珍!”乃转向司仪,“还不落槌?”

    司仪执起小锤正要落下,忽有人喊道:“且慢!”开口的是一个白脸公子,正是冯白琏。他从怀中取出一件铜器,慢悠悠道:“未知我这只酒杯又价值几何?”

    只见这酒杯造型非常独特,花形口,杯身八曲,整体呈花苞形。底心有孔,外接一铜管,一直弯至杯口,上端齐平。

    众人虽觉得外形独特,却看不出有何珍贵之处,但当这酒杯落到盲老先生之手,盲老先生精神一振,先细细摸了遍,又细细敲了几下,竖耳细听,复抚摸再三,轻敲再三,乃道:“好一枚‘碧筒劝’,好杯!好杯!”

    所谓“碧筒劝”,又称“碧筒饮”,或“碧筒杯”,是一种奇特的青铜吸杯,颇有来历。原来早在三国时代,风雅之士曾兴起以荷叶当作大酒杯的做法。怎样做呢?

    在酷暑之时,取大荷叶连长梗折下,架于砚格上,盛酒三斗,再用簪刺破蒂芯,让酒得以灌入中空的长荷梗中,再将荷梗向上拉起,弯成弧形,如象鼻,然后主宾轮流以嘴含住荷梗之端吸吮,荷叶上的酒液就会顺着荷梗被吸入口中,此谓“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极得情致。

    后来至盛唐时,有工匠效仿这种荷叶吸杯以青铜制成“碧筒杯”,成为酒器九品中的其中一品,极得风雅之士喜好。

    盲老先生道:“这只‘碧筒杯’乃盛唐所制,八曲杯身合碧荷之形,弧形铜管象荷梗之态,再现盛唐碧荷吸饮之风。单以铜质而论,本不足贵,但此‘碧筒’工艺早已失传,即使当今之神工巧匠,亦铸造不出,就算能铸出碧筒之形,亦铸不出吸饮之妙,实乃天下奇珍!”

    玉姑忙道:“敢问价值几何?”

    盲老先生沉吟片刻,乃道:“不下十万金!”

    众人哗然惊呼,十万金,这已经远远破了历年秦淮花魁的聘金记录,简直天价,连玉姑也吓了一跳,转向冯白琏,问:“冯少湾主当真用此杯求聘?”

    冯白琏两只眼珠放了光似的瞄着筱雨、微霜,道:“若能一亲两位神水圣使芳泽,小生何惜此杯!”

    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