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百八十九章 不能割舍的民族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sjwx.la
    第七百八十九章 不能割舍的民族性 (第1/3页)

    乔峰和巩利两人彼此对视一眼,再也没有谈小美人鱼的兴趣了.

    而台上的史蒂夫·马丁也不紧不慢的打开了信封,然后往乔峰这边抱歉的看了一眼,接着张嘴念到:小美人鱼--艾伦·曼肯,恭喜.“

    哗,全场响起或真心或礼貌的掌声,而获奖者艾伦曼肯也激动的挥拳站了起来.

    有人得意就有人失意.

    与会的梦工厂工作室的人都一脸的失望,乔峰也是.

    可虽然很不爽,但这样的结果却并不出乎乔峰的意料.

    相比名满世界的海的女儿,花木兰这个只是在东南亚有着广泛知名度的巾帼英雄故事天然就出于弱势.

    更别说这里边涉及到东西方审美形态的二重性,更别说乔峰把原时空迪斯尼制作的花木兰无论是从花木兰的形象还是故事上都来了很大的改变.

    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是更不太可能得奖了.

    审美形态具有二重性,即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梦工厂动画工作室制作电影中的花木兰是对原有木兰形象的再创造。

    哪怕有乔峰大刀阔斧的修改,可为了适应欧美电影观众,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精神内核的表达都还是呈现出一股若有若无的美国化中国故事的特征。

    但就算再有美国味道,可说到底花木兰还是一个中国文化下的巾帼英雄.

    花木兰作为一个审美形态具有民族性,无论从故事背景还是精神内涵都有浓浓的中国风味。

    最早记录花木兰故事的文学作品是北朝民歌《木兰辞》,它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她一直是中国的传统故事中的典型形象,他的故事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传扬;她的形象在大家心中是光辉的。

    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恰好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思想。

    在中国,木兰形象更倾向于一个孝顺的女儿、一个忠诚的臣子。她的女儿身,则更好地深化“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观念。她的精神品质,符合当时的主流思想的要求。

    在《木兰辞》中,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是因“孝”而从军。她不止勇敢,而且机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而《木兰辞》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sjwx.la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