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三十二章 命运的叹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百三十二章 命运的叹息 (第2/3页)

“二十分钟后,厨房的门开了,一群穿黑色水手裙、戴黑礼帽的年轻姑娘走出来,她们微垂脸,像恼恨自己的发育的处女那样含着胸,每人的胳膊肘下,夹着一本《圣经》歌本。她们是南京城最漂亮的一群“女学生”。“

    这是我想象的,因为女学生对她们是个梦,她们是按梦想来装扮演女学生的,因此就加上了梦的美化。”严歌苓曾如是描写道。

    但在乔峰看来,这样的场景在历史现实中恐怕未必真的发生:在面临被凌辱被损害的紧要关头,谁还在意什么曾经拥有过的女儿身呢?那不过是一个遥远的凄惨的童梦罢了。

    然而在张国师的电影中,“学生梦”却被再次夸大。

    可以设身处地地去想一想:假如明知天亮以后就将走上一条黑暗残酷的地狱之路,今晚的脑海中翻腾的会是什么呢?是终于可以做一回“女学生”的欢欣期待?还是为即将到来的凌辱与残害而恐惧不安?

    显然,在张国师心中,妓女们对做学生的期待远远胜过了对凌辱与残害的恐惧:新剪的头发,郑重的新装,灿烂的笑,再来一曲悠长曼妙的《秦淮景》,广角镜头拉出十二个绚烂多姿、摇摇曳曳、婀娜款摆的美丽女子.

    是的,她们那么美丽,那么绚烂,仿佛黑暗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她们永远都是秦淮河上最美的女子,她们所遭受的血淋淋的残害和牺牲被观众淡然忽略、被历史悄然遗忘,几十年后又被从历史尘埃里被拣出来,成为一件消费品。

    乔峰无法相信这样一部电影可以真正的触痛中国人心灵上的战争伤疤.

    哭的稀里哗啦或许可以,但是痛入骨髓却难以做到.

    事实上,随着80年代以来经济大潮的翻涌,中国人早已抚平了伤疤,有多少人关注过南京大屠杀的创痛?乔峰觉得大多数人心里,压根就没有这道伤疤。

    甚至于,为了中日友好,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