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零三章 辉煌与小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百零三章 辉煌与小众 (第2/3页)

四十二号街》等。50、60年代达到辉煌,产生经典《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西区故事》《音乐之声》.70年代便开始萎缩.

    在中国歌舞片的雏形早而有之,只是形式单纯,没有好莱坞的豪华阵容,也没有巴西歌舞片的民族特色,发展不够成熟,加之数量又少、不成规模,观众自然也形不成对中国歌舞片的认识。

    1931年《歌女红牡丹》诞生,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严格意义上说是一部歌唱片。30、40年代歌唱片成为上海娱乐电影的一种主要形式。

    比如第一部有插曲的影片《野草闲花》,阮玲玉和金焰演唱的《万里寻兄》清新感人;由马徐维邦导演的《夜半歌声》根据美国百老汇歌剧《歌剧魅影》改编而来,在上海创下了连映34天场场爆满的纪录,其中由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金山演唱的三首插曲功不可没。

    虽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歌舞片,但是歌舞的魅力已经开始在电影中闪现。其中最著名的是《马路天使》。

    到了五六十年代,彩色歌舞片曾在香港风靡一时,尤其是邵氏的《花团锦簇》和《千娇百媚》,其豪华的歌舞场面蔚为壮观,是着力模仿好莱坞金碧辉煌、歌衫俪影之风格的经典作品,堪与同期好莱坞歌舞片相媲美。

    而那时候的左派电影公司出品的不少电影都可以算是歌舞片的范畴,只不过是中国形式的戏剧风格的,像夏梦主演的王老虎抢亲就是如此.

    歌舞片真正的沃土在印度,阿三虽然很不是玩意儿,可不得不说歌舞上边阿三是真牛.

    那家伙,任何电影里边都少不了唱歌跳舞.动作片都能打着打着就跳开了,而且印度的人确实都听能歌善舞的.

    印度作为一个世界最大的歌舞电影电影生产国,每年拥有全世界36数以亿计的观众,在它的市场上,好莱坞电影仅占6%的份额。

    以孟买为中心的南好莱坞电影,以“无歌舞不成片”的传统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