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将大纲中的重要节点挑出来写完最后这几天 (第3/3页)
最近的人口过千据点。主角因为收到女主报告长安有变(那个时候正好长孙无忌孔颖达等人准备把太子搞掉),所以使用了卷轴,却意外去到了吐谷浑的军营,这是大纲中唯一一次与军队冲突。其他时候主角只负责制造装备和补给(罐头、泡面与脱水蔬菜等)并等着捷报就好。
大纲剧情是非常丰富的,里面包括三次彗星周期(我算过时间),李淳风因以日心说再修立法,而他与主角的矛盾和感情等等都有“浑象仪”等东西在前铺垫。
官场上主要是围绕太子的几个党争,主要反派是孔颖达等太子的老师。孔颖达是孔子32代嫡孙,却说撇开门户之见博采南北各家所长,其实那个时候的孔学几乎就没有孔家的事。他著五经正义,唐太宗曾因他对太子太过苛刻而当场打他脸,狠狠批驳了他对孝经的诠释,这个事件旧唐书有完整记载。
科技上的东西数不胜数,沥青路石油橡胶等全部有大量的准备,直接动笔就能写出合情合理读者看了自己也行比如蓝黑墨水那里一样的流程。照相机电报机电灯泡这些东西看起来不切实际,但实际工艺可行性也已经有了充分的资料准备。
文化等结合了很多传说出现的大致时间,个人自信也能写出不错的故事。
另外文中还会为某些人平反,不说有多大作用,至少不让读者无端恶评某些人。比如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这事情两本唐书都无记载,是资治通鉴搞出来的,那都隔了好几百年了。资治通鉴的作者仇视佛教,编这样的故事不奇怪。辩机这个人参与过翻译瑜伽师地论,玄奘带回来的经书。他的名字至今留存在地论的序言里,若他真如此不堪早就被除名了。
还有李承乾其人,我在做大纲时查了很多侧面资料,这个不讲,李治是最后的赢家,他在这书里不会继承皇位,本书不存在什么“历史的惯性”。
主角是医生,救了很多人,因此改变了太多历史。比如他给李渊续命后大明宫就不叫大明宫了,要是还有什么惯性,那纯粹是作者强行如此。
乱糟糟说了这么多,我耗费大量心力整理的故事脉络其实十分之一都没讲到。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出来,大概自己没法继续写下去了,却又十分不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