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17章 省油的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017章 省油的灯 (第2/3页)

碗,其实是使用了此时最高着色工艺高低温釉下彩烧制而成的精品邛窑制品。邛窑在隋唐两代,代表着最为丰富的色彩和最为复杂的样式。

    舒珲奇怪地看着这些厚壁大碗,不禁问道:“还有送饭碗这种习俗吗?有什么特殊寓意没有?”

    袁天罡还没来得及说话,红鱼便听得粉脸一红,拉了拉舒珲的衣领小声提醒道:

    “少爷,那是油灯,里面还有个托灯芯的台子呢……”

    舒珲听到这话也是无语,他之前并不是没有看到那个像提手一样的台子,但是他还以为那是放汤匙[chí]避免滑进碗底的特殊构造呢。

    他正准备好好鄙视一番——说好的新玩意竟然就是可以把汤匙放碗里不会滑下去,可笑不可笑?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无聊的发明!

    毕竟说到底,此时只有六岁的他身高虽然比较出众,然而也只有一米一而已,根本够不到油灯的高度。

    不过经过袁天罡讲解,舒珲算是明白这个构造的意义何在了。这种名为省油灯的新型油灯,工序颇为繁复,每盏的价格要高出普通油灯十倍有余。

    舒珲之前所见如提手一般的构造,并非只是为了方便控制灯芯的长度,实际上设计它的师傅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它的真实用途是使得这盏油灯从背面的注水孔注水后,避免倒转时油灯上半部分的水液回流。

    但是舒珲还是没有看明白:“在油灯里面注水就可以省油?”

    他想了想,莫非是因为水比油密度要更大的关系,通过特殊装置将水缓慢注入油层以下,使油能够浮到油灯表面上来……这样的话,如果使用限制长度的漂浮灯芯倒是可以让灯光更加稳定。

    不过这也不能省油啊!舒珲端起一盏油灯仔细翻看,也没有发现可以把水注入到油层以下的装置,油灯的正面跟背后的注水夹层是完全隔离的。

    敖广有些担心地看了舒珲一眼,少爷自从法力受损后似乎脑子就有点不如以前灵活了。

    “少爷,注水后,这个油灯便不会烧得太烫……”红鱼再次小声提醒,见到舒珲仍旧一脸懵懂,终于还是说出了答案:

    “这样,灯油就不会跑得太快啦!”说完,有些赌气似地撅了噘嘴。

    这倒不是红鱼等人脑子真的如此灵活。使用冷水降温来减速灯油的挥发过程,这点在皇宫中早有应用。

    因为宫内油灯多为铜质,使用失蜡工艺可以得到非常复杂的形状。将燃烧的油灯浸入冷水可以省油,这种生活小窍门早就被广泛应用了。

    舒珲此时才恍然大悟,这不能怪他啊,来自物质极度丰富的二十一世纪,什么时候见过需要这么抠门地过日子?连挥发的那点油也要省,他的脑子里根本不会存在如此“清奇”的思路。

    此时夜间照明,富裕的人家会使用动物脂膏、胡麻油、漆树籽油等食用油,而普通百姓则使用桐油、无患子油等带有毒性的植物油。由于油料来源的稀缺,压榨工艺的落后,致使每一分光明都分外珍贵。

    尤其是读书人广泛作照明使用的胡麻油,沸点仅215摄氏度,十分容易挥发。与舒珲后世曾普遍用以照明的菜籽油335摄氏度的沸点相比,沸点足足低了120摄氏度。

    所以邛窑此次成功烧成瓷质省油灯,真可谓大功一件。能够使用铜灯的终究只是少数,读书人虽然相比普通百姓家境更为殷实,然而也不乏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或者不甘平庸的寒门子弟会为了灯油发愁。

    是的,在此之前,能够用上花费巨大代价打造,可以在夹层中掺入冷水降温的铜质油灯之人,根本不需要为了这点灯油而费神。所图不过附庸风雅,又或者博一个清廉的美名。

    舒珲想通这些关节,便能明白新来的邛州刺史为什么会如此高兴,到处送礼炫耀了。据他前世炒菜经验来估算,这样一件小小的灯盏,乐观一点估计甚至一晚上能够节约至少三分之一的燃料!

    袁天罡给出了刘刺史说的数据:“可省油一半!”

    此时已是深秋,夜长昼短。有了这种仅仅比普通陶瓷油灯贵十倍,折钱不过三十钱的油灯,可以说仅仅两大升(约今1.2升)胡麻油就能回本。一个冬季下来所节省的油料,又能支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