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98章 佛道显威(求订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98章 佛道显威(求订阅!) (第2/3页)

贡品的仓库,有关押罪犯的牢狱。

    夫余国的后继国王在抵御外族入侵中,为了寻求中原大国的保护,便于公元49年起派使节向汉光武帝纳贡称臣,于是夫余便成为东汉的保护国,归玄菟郡管辖。直至公元494年,西部突厥族入侵夫余国,夫余王投降高句丽止,这个王城存在506年,它为发展夫余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夫余府改称黄龙府,历史上有过一个神话般的传说。那是在公元926年7月,耶律阿保机率军征服渤海国后,从渤海国的忽汗城回师上京临潢府,行至夫余城南的伊通河与新开河之间,见那里水草丰盛,凫鸟成群,野花盛开,柳荫匝地,便下令军在此扎营。阿保机刚刚走进部下为他搭起的行宫,便接到流星马的报告:皇弟迭刺在忽汗城遇刺身亡。他急火攻心,晕倒在御榻上,醒来后对皇后述律平说,快些叫驻扎在忽汗城的皇子耶律德光班师。术律平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他一气之下,眼冒金星,再也说不出话来。这天晚上,兵士们看见一颗大星落在行宫的前面。黎明时见行宫上空有一条长约一里的龙盘绕,金光四射,炫人眼目,尔后落入耶律阿保机的行宫里。行宫里便升起一股紫黑色的烟雾,一日以后,才逐渐飘散。这一天是七月二十七日,年仅五十五岁的耶律阿保机便死在这里。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纪念其父耶律阿保机的光辉功绩,在行宫原址建立一座升天殿。把其父驾崩时出现的黄龙视为开国的祥瑞,下令将夫余府更名黄龙府。

    黄龙府是辽国六府中重要的一府,辖五州三县,即安远州、雍州、益州、威州、清州,黄龙县、迁民县、永平县。黄龙府古城雄踞在伊通河西岸的高地上,城垣的周长3840米,呈正方形,除东、西、南、北四门外,在南、西、东三面各设一小门,四角各有一高大的角楼。垣外有护城河,是辽国防御女真族的军事重镇。在黄龙府设兵马都部署司,驻正兵五千,并统辖信州彰圣军、宾州杯化军、祥州瑞圣军、威州武宁军、安远州怀义军、清州建宁军以及隗衍突厥部、奥衍突厥部、北唐古部、五国部等部族兵马,还将强悍的兀惹部迁往宾州,铁骊部迁往祥州,以加强黄龙府的军事力量。辽圣宗时,还在第二松花江北新建十座烽火台和三座城堡,以便于黄龙府周围的防守和报警。至今在黄龙府四周的二十三座古城堡遗址中,仍可以见到其占踞的险峻地形和众多的堞楼痕迹。

    黄龙府的兴旺繁荣是从辽圣宗开始的。辽景宗保宁七年(公元975年),黄龙府守将燕颇(渤海国降将)杀都临张琚叛辽后,黄龙府治所一度迁到今四平市的一面城。后经辽兵平定燕颇叛乱,于辽圣宗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将黄龙府治年迁回原地。辽圣宗主张向汉人学习农桑和冶金诸班工艺,南北交流文化,开放集市,与外国通商。并先后从关内的宗州、檀州迁移汉人千余户到黄龙府。这些汉族除带来的中原的农耕技术外,还带来酿酒、制革、纺织、铸造等工艺,使黄龙府内作坊林立,货栈毗连,不仅能营造车辆船舶,兵器马具,而且能够制作金银首饰,毛毡皮褂,农具炊具,文具纸张。从而,吸引大批本地人和其他民族到黄龙府经商。每逢集日,居住在西部草原的乌桓人、契丹人、蒙古人、鲜卑人牵着骆驼,赶着马帮,坐着牛车,带着那里出产的羊毛、皮张和牛、马、羊、驴赶到黄龙府交易;居住在东部山区的高句丽人则带着人参、鹿茸等药材和貂皮、猞猁皮等贵重皮张到黄龙府出售;松花江北岸的女真人则把五谷、蜂蜜、家畜和獐、狍、狐、兔、雁、凫、鱼、鳖送到黄龙府市场;黄龙府当地人则摆出精心制作的民族食品,有艾糕、烤肉和米酒。在黄龙府市场上,人们能够买回农耕用的车、马、犁、铧、锹、镐、锄、镰、渔猎用的刀矛弓箭、船网丝钩,生活用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盖房造桥用的锛刨斧锯、砖瓦木料,遮身御寒的皮帽毡靴、棉花布匹,以及妇女儿童佩戴的金银首饰,老人喜欢的烟酒糖茶。当时这里已经成为东北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东北出产的药材、名马、肥牛、蜂蜜、毛皮都汇集到这里,卖给中原和东南亚、日本等地区的商人。还有的商品通过丝绸之路售往大食、波斯以及中亚各国。当时各族杂处,语言不通,便以汉语作为共同语言交流。随着经济的发展,黄龙府的人口急剧增长,治内人烟稠密,村屯密布,城廓相望,田陌边绵。契丹人以东楼西寨称呼国内的两个重要城市。东楼是指皇帝居住的上京临潢府,西寨指的是军事重镇黄龙府,因其经济昌盛,又称之谓银府。

    辽圣宗、兴宗、道宗时代,佛教盛行。凡是辽的重要城市都建有寺院和佛塔。黄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