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调整 (第2/3页)
实恰恰相反。最坚决赞同迁都的乃是这一批荆州党。出身世家大族,他们看得很明白,随着季汉格局越来越大,他们地位水涨船高,与大有可为的未来相比,蜀中这点小小家訾算得了什么!
落叶归根,与其在蜀中扎根繁衍,不如在长安扎根繁衍;与其在长安扎根繁衍,不如回荆州繁衍生息。荆州有宗族乡党、亲友故人,重回荆州、衣锦还乡,扎根立足,才是真正的桑梓。
是故乡!
而想要风光返乡,就更不能偏安一隅,坐困蜀中了。
于是乎很快,荆州党中就有人出言赞同朝廷北迁。
“三代不同礼,五伯不同法。治世之道,岂有一成不便之理。蜀中西南边陲,而自古天子居中国守治四夷,朝廷北迁符合古义,臣深表赞同。”
闻声看去,刘定有些意外,居然是黄门侍郎董允。
那个标准式的言官,仗义执言、刚正不阿的谏臣,钦佩诸葛亮,负责规劝、监督自己言行的董允。
“董侍郎言而有理,臣也赞同。”卫尉陈震紧随其后。
“臣也赞同。”荆州人向来以丞相诸葛亮马首是瞻,丞相诸葛亮已经明确表示赞同北迁的前提下,蒋琬自然没什么心里负担,坦然表明立场。
相对于荆州一系的踊跃出言,赞同北迁,杨洪、李恢和张翼等益州本地人氏的态度就有些暧昧含糊了。
与荆州外来人客主蜀中相比,他们是本地人,根基就在蜀中。平心而论,他们心里是有些不情愿朝廷北迁,但北迁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
逆潮流而行,不如顺势而为。
因此,短暂的迟疑后,杨洪、李恢等人也纷纷出言附和。
“众卿皆认为北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朕很高兴。”刘永露出笑容,他很喜欢这种君主一言、万人影从的感觉。停顿了一下,刘永才道:“先汉除长安外,又以洛阳、邯郸、临淄、宛、成I都为五都,设五都均官令。盖因这五城商贸繁华,是通都大邑。然而烈祖中兴以来,成I都有宗庙、宫室和衙署官寺,是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