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我愿意(1/4) (第2/3页)
辆车自己只赚1000美元呢……
嘶……上帝啊!
哪怕一年只卖1000辆,一辆只赚1000美元,自己也能成为百万富翁!
如果一年能够卖掉5000辆,一辆赚2000美元,自己就会成为一个人人羡慕的千万富翁,到时候别说住豪华别墅、开豪车了,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飞机都不是问题!
如果再经营服装、改装件等周边产品,再做车辆改装等方面的生意,等赚多了钱自己再做其他方面的生意……
意识到这是多大的一堆钱在向自己招手,金德勒的呼吸猛然急促了起来:如果真的能够运作好这件事,何止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啊,连亿万富翁的门槛自己也不是不可以摸一下,自己就真的走上了人生巅峰。
在金德勒皱着眉头思索的时候,陈耕也在小心的观察着金德勒的反应,虽然他确定运作这件事肯定能赚钱,但他不确定自己的建议对金德勒的诱惑力有多大,在网上也许多关于长江750的段子流传的很广,比如:
“一辆黑色中国产750挎斗摩托轰鸣般开过来,我那几位开哈雷摩托的兄弟都傻了。在德国,开哈雷不如开长江750气派!”;
“不少外国的驻华使节在回国的时候也会买一辆出口版的长江750带回去”;
“长江750吸引了一批忠实的国外爱好者,是怀旧玩家的宠物”;
“欧洲人非常痴迷于长江750,虽然俄罗斯的乌拉尔在美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工厂,但是在国外的受尊重程度还是不及长江750,如果骑哈雷的人看乌拉尔是平视的话,那么看长江750则是仰视”……
如此等等等等。
但实事求是的说,以陈耕在德国多年的生活和观察来看,长江750的确是在国外有一定知名度,不过似乎并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这与陈耕的接触圈子有关系,毕竟他接触的人和层次主要是狼堡以及设计领域,而非各个军迷组织和老兵会,而且说实话,到了2000年以后,那些二战老兵们的年纪也大了,让一个80多岁的老爷子去玩偏三轮也的确是为难了他们。
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长江750在德国的的确是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德国人对于这种形式的摩托车也挺喜欢。
可惜的是不管长江750在国外多么受欢迎,似乎并没有引起国内的重视,也没有人借着这个知名度去开发这一市场,对于这一点,陈耕觉得相当可惜。
至于来自官方的最大的一个问题:排放,陈耕其实反而不担心,现在才1985年呢,欧一排放标准的实行是在1992年,欧洲现在还没有什么排放限制法规,这意味着长江750可以在德国乃至欧洲正常出售,而不像是在90年代后陆续流入德国的长江750那样还要改合格证。
终于,金德勒想好了,他一脸严肃的向陈耕问道:“我想不到拒绝的理由,但你确定你能找到足够的货源?”
“货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