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专利 (第2/3页)
二十多万成年女真人奴隶。如果收割机迟迟不能到位,李植可以雇佣和组织这些劳动力投入到收割小麦的工作中。
实际上辽东耕地的水利设施如今并不完善,辽东一千多万亩旱田灌溉工作也是由辽东巡抚郑元组织这些劳动力完成的。现有“熟地”上高度体系化的灌溉系统可能要明年才能建好。
不过如果调集这些开荒的劳动力收割小麦的话,涉及到人员的再次分配、迁徙和房屋安置,成本非常高。对于辽东的功勋地主来说,比起使用机械,使用这些应急的人力是十分不划算的。
再次使用这些应急人力,说不定今年的收成和支出要对消,一分钱利润都没有。
所以在辽东和天津的市场上,出现了一批无法满足的收割机需求。
有需求,就有市场。不少商贾、富豪看见了这个需求,开始组织铁匠仿制李植的收割机起来。短短几个月,天津起码涌现了六家收割机仿造作坊。李植今天检查的这家,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李植看了看这家仿造作坊,朝地上的作坊主问道:“你们是怎么生产切割件的?”
那个作坊主抬起了头,诚惶诚恐地说道:“回国公爷,我们从国公爷的钢厂买来坩埚钢,然后靠锻工抡大锤子将切割件锻打成型。再用砂轮磨。”
听到作坊主的回答,李植皱了皱眉头。这家作坊的生产技术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所谓的“大”,完全是人数多。
李植问道:“你们生产一台收割机要多少成本?”
作坊主擦了擦头上的细汗,说道:“要五十二两银子一台。我们的机器质量不如国公爷工厂的,只能卖六十五两的价钱,算下来一台利润十三两银子。”
李植摇了摇头。
李植的官营收割机厂广泛使用流水线和蒸汽机锻锤,生产的效率远高于这个作坊,生产一台收割机成本只有三十五两银子。因为质量好,机器的官方定价是八十两银子,利润高达四十五两银子。
这个山寨作坊窃取了李植的发明,却只能生产劣质的仿制品。如果这样的黑作坊泛滥,最后会降低整个收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