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一十一章 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战略(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一十一章 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战略(上) (第2/3页)

脑的东西,根本就不是能够上天的航空发动机。

    很显然,这是苏联给中国挖的大坑,跟他给的那些所谓的日记一样,用一种高不可攀的前沿技术,束缚住对方的手脚,可问题是苏联是个成熟的工业国,内部的军工生产体系早已有了成熟的运行机制。

    贫铀装甲能够让莫洛佐夫深陷其中,可不要忘了乌拉尔山的卡尔采夫还在为他的T—72而努力;米格设计局的格列奇科尽管对高空高速战机念念不忘,但也要清楚正在蛰伏的苏霍伊自始至终为自己的辉煌默默填写着崛起的注脚!

    总而言之,苏联因为他的成熟,以及在军工体制内建立起来的初步竞争关系,令得苏联在军工技术领域拥有无与伦比的自我纠正能力,尽管现在还看不出柏毅提供给他们的日记有何不妥,但三、五年之后,必然能察觉到其中的端倪。

    然而在工业方面刚刚起步的中国却远没有这份能力,苏联能够在同一时间研发四个不同型号的航空发动机,中国举全国之力也不过勉强完成一个型号,如此之下,在得到一个先进型号图纸和样品后必然会一头扎进去,旋即蒙眼狂奔,或许在短期内能够取得不小的进展,可从宏观角度,却很容易走入一天难以回转的弯路。

    正因为如此,柏毅并不反对引进RD—9发动机,但他必须提醒总后首长,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需要清晰明了的发展战略,于是柏毅很诚恳的点点头:“RD—9发动机是个好东西,轴流式,单轴,带加力燃烧室,可以说都是当今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前沿。

    如果能啃下这些东西,我相信咱们国家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必然能积累下众多宝贵的经验,可关键是怎么啃?”

    “当然是一口一口的啃!”总后首长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我知道RD—9发动机对咱们国家来说,在技术上的确高了些,也清楚苏联人给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