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三章 发威:二号无坐力火炮(上)(4\5) (第2/3页)
药的口径却被管体死死限制住,根本没办法采用超口径,升级潜力十分有限。
苏联并没有走美国人的路子,而是在充分学习德国人的先进经验后,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办法,那便是用强力的金属构件对承受高温高压最严重的发射管中后部进行二次加强处理,如此既能够稳固筒体以便适用威力更大的超口径,二来还能够作为隔热装置,避免射手被高温热流灼伤。
所以人们可以在RPG—2的发射管中后部见到纯木色的管体加固结构,便是为了能更好的适用超口径大威力弹药,只不过RPG—2固然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基于原始设计的桎梏,RPG—2的加固结构并不是万能的,究其原因除了初始的设计短板外,再就是并没有将无坐力火炮的平衡原理充分开发出来,以至于火箭弹的高温高压根本无法及时有效的排放出去,滞留管体内的时间过长,导致外部加强结构再有效也架不住内部管壁的皲裂。
正因为如此,RPG—2的发射药自始至终使用的是老旧的黑火药,原因无他只因为黑火药的灼烧效应是众多发射药中最低的,可也就是因为采用黑火药作为发射药,RPG—2的射程只有很悲催的100米。
也就是说除了RPG—2除了在结构和重量上得到优化外,整体性能同二战时期德国后期使用的“铁拳”100没有本质的区别,直到RPG—2V2才得得益于对尾部的处理,才稍稍得到改善,但整体的缺陷还是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变。
反观中国的二号无坐力火炮,犹如天鹅颈般40mm前部发射管急速后掠便是一整片几乎贯穿中后部的加固结构,从哪宛如肌肉虬结般高高隆起的厚度来看少说也有10mm左右,若只是如此众人或许会称奇,但绝不会吃惊的近乎震惊。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二号无坐力火炮后段的处理,因为它并没有如RPG—2那般平直的延伸过去,而是在隆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